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启示

2009-04-22 09:15吴海平
党史文苑 2009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邓小平谈话

王 蓬 吴海平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所包含的深邃内涵,即是其重要思想源泉。研究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启示,可以为其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它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充实和丰富。然而,它又有其重要的理论渊源,邓小平南方谈话所包含的深邃内涵即是其重要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南方谈话中诸多理论观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基础

任何时候,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就有可能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将可能中断。关键时刻,邓小平南方谈话使这一危机得到解决。邓小平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他明确指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p382在坚定信念的支持下,邓小平力挽狂澜,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深入进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牢记邓小平的嘱托,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局面,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局面和困难的形势下,有信心、有能力采取措施妥善应对。历史经验表明,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必须植根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一定要对社会主义事业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坚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对当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要力求“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即现有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成为“够格的”、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建设搞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南方谈话所讲:“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p225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因此,只有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持科学、清醒的判断,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续深入进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创造实践环境。

二、实事求是地对待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保证

恩格斯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这是一种怎样的发展呢?原本理论的扩展、充实、深化和个别理论观点的创新,还是包括理论形态在内的巨大变化?这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怎么认识的问题。按照老祖宗们的辩证法讲,任何事物都包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也应这样理解。其共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即人类社会由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这是每一个信仰社会主义的人都必须坚持的。其个性则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方面。在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更应该在坚持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共性描述的基础上,依据国情,不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一些个别论断,甚至把它作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而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扬弃和完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的建设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从其现实性上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处于逆境中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客观要求。这次谈话不仅肯定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南方谈话之所以具有如此伟大的历史影响和作用,是与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分不开的。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观点进行教条式或注解式的理解,而是实事求是,立足于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实际国情而作出的科学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时期,面对的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诸如发展速度与效益、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稳定等等问题,都是以前没有遇到或者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这些在一定发展阶段才出现的问题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容,认识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用新的观念、新的机制和新的办法来克服困难,谋划和促进发展。也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中成功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只有事实求实地对待经典作家的观点,加以灵活务实的实践活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才会愈加丰盈。

三、沉着冷静对待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社会实践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在实践中,并且远远没有完结,还有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沉着冷静对待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动力。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情况和任务。社会经济总量整体上快速增长,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及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的发展还不和谐等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南方谈话中汲取经验,沉着冷静地面对这些问题,并及时地提出合理的对策。南方谈话主张发展是硬道理,提倡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和抓机遇不松手的机遇观。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p372另外,邓小平提出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p375“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p374邓小平的上述讲话,实际上提出经济发展既要快又要好,在好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注入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内容;提出了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按统筹原则,着重处理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新观点。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是以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提出了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由过去曾经主张的又快又好到现在提倡的又好又快,这是新的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深度不断拓展,我们还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遇到更多复杂的情况。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任何困难,我们都要沉着冷静,正确对待、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动力,做好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的程度,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序稳定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四、一切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的要义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到现阶段来说,既是要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体现出一切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理论体系发展的出发点。这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可以发挥和释放自己聪明才智的良好社会环境,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团结人民群众,凝聚其力量;二是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诉求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业绩证明自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基本原理出发,不但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还指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建设的最终目的。他指出,在中国搞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那里得到有力量的支持,才会取得改革的成功;强调“我们的改革与以往一切改革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改革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改革家的事业”。[1]p376“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p382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的精神,把一切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在他一生的革命和建设的生涯中,始终心系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他说:“我们一定要把握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p128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体系发展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和主人的社会,人民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套理论体系能否最终形成,并在实践中产生多大影响,关键是这一理论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进行理论创新,也必然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邓小平谈话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红色读物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