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冠雄
前不久,在“刘少奇生平业绩展”一已一个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俄罗斯中年男子“混”在嘉宾队伍中,极其低调。但无论他怎么“低调”,他还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他的名字“很俄国”,叫做阿廖沙。他说此次是专门来看爷爷的生平照片的,而他的爷爷,叫刘少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是刘少奇的孙子,他为什么会在俄罗斯?几十年来,他过得如何?他身上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揭开身世之谜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夫人何葆贞的长子,生于1925年。1939年,刘允斌辗转从延安去往苏联。他聪明好学、不怕吃苦,以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46年,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物理系首次开设了核物理专业,他又萌生转学核物理的念头,但苏方对该专业录取把关严格,外国学生无缘入学。刘允斌于是选择进入化学系的核放化专业。而后来,刘允斌在归国后参与的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大学里的刘允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情。他与同班同学玛拉·费德托娃于1950年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并于1952年和1955年分别生下了女儿苏苏(索妮娅)和儿子辽辽(阿廖沙)。
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刘少奇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问起刘允斌:“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德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回国后,刘允斌在内蒙古包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曾对刘少奇的机要秘书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母子。”在回国与留苏的选择中,刘允斌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
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终因难以适应异国生活,回到了苏联,不久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四人帮”的迫害,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令人欷歔的是,阿廖沙和母亲玛拉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竟是在20年后。对此阿廖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
为生存改随母姓
与爷爷和父亲的命运不同,阿廖沙的人生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头脑。他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军人。
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廖沙改随了母姓,这一是为安全因素考虑,再是他们也不想炫耀自己有刘少奇这么伟大的亲属。因此,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阿廖沙都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因此也就没人知道他特殊的身世了。
没有受到过特殊照顾也没有被政治牵连。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保密的单位里,阿廖沙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说到刘少奇爷爷,阿廖沙对爷爷的回忆仅限于5岁时。那是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时,阿廖沙才5岁半,那是他唯一一次与爷爷刘少奇见面。阿廖沙记得那是个秋天,家门口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很慈祥亲切,然后他不仅亲吻阿廖沙,还送给他玩具和糖果,并带着他们全家坐他的黑色轿车,那次是爷爷留给阿廖沙的第一次、也是最后的印象。
现在阿廖沙手上戴着的手表,上面就印有刘少奇的头像,他说这是刘少奇故居博物馆送给他的,他要永远戴着它。
做中俄友好使者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
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尽周折,终于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
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工作人员给索妮娅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还把自己儿子考上刘允若叔叔曾经就读过的莫斯科航空大学的消息告诉王光美,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
2003年4月,提前退役的阿廖沙和妻子终于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迫不及待地飞到北京,在王光美奶奶家和刘爱琴姑姑家住了一周,接着便直抵湖南刘少奇的老家“认祖归宗”,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为何葆贞奶奶献花圈。
自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他曾在给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因为他的太太懂医学,所以他希望能把中医“移植”到俄罗斯,“我们想在俄罗斯建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用中医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一些病痛,这也是一种善行!”
现在,阿廖沙已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并愿意充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间建立更深厚的友谊。同时,他还透露,已经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将到中国一所大学再学习一个专业。现在,阿廖沙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