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伟
内容提要:“礼俗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了解传统的礼俗以及其变迁,对于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很有帮助和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益处。
关键词:礼俗传统文化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67-70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俗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时不有,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了解传统礼俗以及其演变,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很有益处的。
一、礼俗的基本问题
1概念与范围。礼俗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然讲礼俗,首先就应该知道何为礼俗。我们平常讲的礼俗其实就是合礼仪与风俗而言,其本于生活,但是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清代的孙诒让指出:“礼俗当分两事,礼谓吉凶之礼……俗为土地之习。”所谓的礼其实就是典章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礼主要是适用于贵族社会,无论它多么的完备,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孝经》中就曾指出“礼不下庶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当部分的礼也慢慢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所谓的风俗呢,其实就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是在民间传承。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礼与俗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礼与俗进行了整合是为礼俗。”总的来说,所谓的礼俗其实就是指家庭和社会为个人通过一生的重要阶段而设置的礼仪和风俗。
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礼俗的多样性,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礼俗有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丧葬礼俗,服饰礼俗,祭祀礼俗,饮食礼俗等等。与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相对应,从衣食住行等一个方面都有详细的礼仪和风俗,使社会沿着一些既定的标准在前进。人们依礼而行,循俗而做。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历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利用礼俗来对民众进行教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2,特点。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其独特的特点,礼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其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民族性。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也造就了中国社会风俗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在我们民族内部,同一类的礼俗在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特点。例如孩子出世的报生礼俗,我们一般是女婿亲自携带礼物去岳母家报喜,而西方风行在报纸上刊登出生广告。
(2)地域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国各地到处传播着各种各样的礼俗,其内容,形态各异。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因为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其礼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饮食方面,“南人之饭,主要品为米,盖炊熟而颗粒完整者,次要则为成糜之粥。北人之饭,主要品为麦,屑之为馍,次要则为成条之面。”
(3)阶级性。礼俗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很早开始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非常重视用礼俗来对民众进行教化。有的时候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上层地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时常采用国家法律的手段和强制措施,给礼俗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例如在服饰方面就有很多的规定,黄色和龙纹是皇帝的专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享用,否则就是僭越,就是越礼逾制,有的甚至要被处死。
(4)封建性。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的思想无孔不入,使礼俗也带上浓重的封建色彩。例如在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从属于男子,为了约束妇女,提出了所谓的:三纲五常”,“七出”等等,不给妇女一点自由,甚至在丈夫去世后,妻子要为其守节,终生不得在嫁。当然也有一些礼俗也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是这些礼俗本身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些封建性。
(5)传承性。礼俗是在社会中长期流传的,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亡,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有的时候因为有些朝代的某种强权政治会短暂消失,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又会死灰复燃,其生命力是极强的。这些礼俗代代相传,不易消亡。当然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生活在不断提高,礼俗也在不断的注入新的内容,例如起源于龙腾崇拜的龙舟竟渡被后世赋予纪念屈原的内容。
二、近代礼俗的演变
任何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礼俗也不例外,礼俗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发展、变化和不断地更新。有的礼俗得到了保持和进一步更新,但有的却一步步地消失。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文明,在整个世界的文化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入近代后,在长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发展脚步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西方殖民主义用武力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他们在用武力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礼仪风俗,传统的中国礼俗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近代礼俗的演变主要分为二个时期: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
(一)清朝后期
清朝后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度时期,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讲礼俗的演变,就不得不提这个时期。其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巨变的转折点,也是礼俗随之进行演变的重要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生活习俗是通过洋货带人、传教宣扬、租界展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播这五条途径传进中国的。”我们民族固有的精神风貌和习俗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逐步接受着西方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而且态度是更为积极。
到了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尚新崇洋的趋势,社会上一切以“洋”为时髦。在卧安主人的《沪江商业市景词》曾有过这样的描写:西装旧服广披罗,如帽如衣各式多,工人匠人争选购,为他紧束便摩挲。人们的传统习俗观念也是在逐步变化。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说法,就是“士农工商”,商被排在末位,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之低,士大夫耻与商人来往。可是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社会风气也有所被其影响。“曩所谓转移风俗权操于士者,今且为商所攘。”社会上也不断有僭越违制的现象发生。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西俗东渐”。在其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礼俗也发生了变化,在太平天国时期出现了“礼俗改革”,在服饰、礼仪、丧葬、婚礼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改革的措施,使社会风气为之改变。但是起义者毕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根本上还是小农思想,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对于礼俗也只是只“破”不“立”,在礼制方面的主张也是脱离实际,最终也只能慢慢消失。
在维新时期,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主张“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除了在政治上提出相应的维新措施,而且将破除陋习、树立新风作为社会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在维新志士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之下,社会风俗为之一新,一些陋俗因之而改变。例如在传统观念中,妇女的地位之低,令人惊叹,维新志士大力提倡办女
学,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还提倡剪辫易服,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从整体上看,清代后期的礼俗具有承启,融会,非衡和洋化的特点。
(1)承启。古老的风俗继续存在,而新的礼俗也在不断出现,新旧之争纷繁复杂。例如在婚姻习俗上基本上是贯穿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的地位是相当重要。“婚礼必有媒氏以交通二家”。“婚嫁,旧县志;定亲凭媒,以年庚为约。”此时在婚姻方面,除了父母之命之外,出现了争得子女认可的“允诺婚”,其就是包办婚姻与自由婚姻之间的过度形态。
(2)融会。尽管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俗,但是它们之间也会不断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在清代后期,统治者改变政策,解除了满汉不许通婚的禁令,从而促进了满汉风俗的融会。例如清朝统治者因为本族妇女向来是天足,为防止汉化,多次颁发缠足禁令,“崇德戊寅七月,奉谕旨,有效他国裹足者,重治其罪。顺治乙酉,禁裹足。康熙甲辰,又禁裹足,……康熙三年,……查立法太严……牵连无辜,亦为可知。相应免其禁止云云,裹足自此弛禁。”之所以弛禁,是因为当时在汉族社会缠足风气盛行,以缠足作为审视女士美的标准,满族妇女也纷纷效仿。这就是一个礼俗融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满人的服饰、发型逐步被汉族人民接受,而满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亦逐步“汉化”。满汉交融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一个显著的特征。
(3)非衡。礼俗在当时的确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不平等性,必然导致礼俗演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地域,一般来说城市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也是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农村闭塞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的东西在此很难推行。②阶层,一般工商界人士,到国外留学、出使、考察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东西,而那些封建遗老、地主和一些老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4)洋化。随着西方文明的传人,慢慢的洋货成为时尚,包括西方的一些风俗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目标。人们以用洋货来作为身份的象征,以西方的一些礼俗作为时髦的表现,“纱袍颜色米汤娇,褂面洋毡胜紫貂”。已成为京城的时尚。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中国的礼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清朝末期的风俗改良为民国时期的礼俗的演变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而民国初期成为礼俗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了改良的风潮,而且其也与政治愈发结合起来。“移风易俗的政治化,或者说是政治化了的移风易俗,这是民国风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这个时期,因为经济发展较快,礼俗的演变也空前高涨,与国际的接轨也日益紧密,许多以前中国没有的东西在国内渐渐广泛地被人接受和喜欢。在这个时期,革命党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先士卒,带头进行礼俗改革,使得社会风气为之发生巨变,例如孙中山、黄兴等人都积极支持移风易俗。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礼俗演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洋化。在这个时期,洋货更是受到大家的欢迎,以用洋货作为身份的象征。有的甚至认为洋人的一切都好,自己国家的一切都不如,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不管是饮食还是服饰,认为洋化就是时尚,衣服讲究穿西装,饮食就要吃西餐等等。在宗教方面,即使在偏僻的县份,也有民众开始信仰天主教、耶稣教等外来宗教,各地纷纷建立教堂,“溧水县境内的河南人、湖北人崇奉耶稣和天主教。”
(2)非衡,总的说来,各种礼俗发展的并不平衡。在居住、丧葬等方面变化较小,在饮食、服饰和婚俗等方面变化较大。例如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传统婚俗开始发生变化。在民国时期,呈现出了“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局面。在大城市出现了“文明婚礼”和“集团结婚”。“迎亲之礼……盛行文明结婚,善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针对当时的奢侈之风,人们提倡婚礼节俭,出现了集体结婚,也就是所谓的“集团婚礼。”可是在广大落后的城市和乡村,还是盛行着包办婚姻。此外在居住、饮食等方面也是此种不均衡的情况。
(3)重商。在民国时期,政府大力提倡创办实业,一些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也纷纷为此进行奔走呼吁。重商之风大起,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导致很多人背井离乡去那些繁华的都市从商谋生。在当时人们主张保护国货,此举给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我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也因此出现了“重商轻农”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此时期的一个弊端。
(4)尚奢。由于经济的发展,奢侈之风渐起,尤其是在衣食方面更为明显。“从前男子鞋袜,多半制自妇人,即从店家所购,每双不过六七百文。今上海妇女之鞋且须买穿,而西装少年购皮鞋一双,非化六七元不可。”人们凡事都讲究排场,盲目攀比,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建设。研究中国的传统礼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礼俗可以算是社会文化浓缩的精华,属于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必然会对后世的礼俗的发展产生影响,体现出它的传承性。在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在提倡移风易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历史上一些礼俗改革的经验教训,加速礼俗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什么都是双方面的,任何一种礼俗既有精华,也必然有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我们要用礼俗中所包含的灿烂的精神文明来激发人们的民族热情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种种糟粕对我们精神上的影响。认清了这一点,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传统礼俗中的保守狭隘,重传统轻新科技,就会对我们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及其注意。但同时我们在传统中一直都很重视礼仪教化,这又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