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党的建设“核心”工程建构

2009-04-21 03:47
党史文苑 2009年24期
关键词:核心

申 林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深入把握这四方面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实践载体,建构高校党的建设“核心”工程,通过激活领导班子的核心力量、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的探索与实践。切实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核心”工程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的概括。深刻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既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为高等学校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高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一、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加强班子建设。在领导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激活班子的核心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要促进高校的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来进行。“发展”也由此成为高等学校最重要、最神圣的使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为领导学校发展的实际能力。带领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的实践中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心任务。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

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方向,必须把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班子领导科学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和新考验,高校党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高校党委如何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高校党委班子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又要善于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并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树立创新思维。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这些都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激烈变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学习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创新创造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一要求后,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学习型政党,各级班子是关键。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领导班子。从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出发,从解决高校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致力于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倡导和形成学习研究的风气。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学习,使班子成员既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洞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增强依法治校、驾驭学校全局的能力。这既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

2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推进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领导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高校党委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引领高校的科学发展。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拓宽民主办学渠道,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已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建设也是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在高等学校,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学校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高校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确保教职工有效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前提。

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首要在于党委班子必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决策,加强集体领导,实行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大问题决策前,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于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要认真梳理。通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营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领导班子的民主建设影响和带动高校整体的民主制度建设。

3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办学治校和解决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的能力。

高校党委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领导好高校的各项事业。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把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办学治校和解决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上。

在高等学校,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领导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上。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使命,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新的形势既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更对其加快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可以这样说,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历史变革,既面临着可喜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大学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如何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大学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如何将大学办成富有鲜明特色、具有较高质量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所承担的这些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大。在这样的情势下,只有切实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成绩卓著、思路清晰和作为明显的领导班子,才能获得师生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领导班子要立足于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对

高校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高起点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办学特色这些事关高校长足发展的重要问题,应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形成既高瞻远瞩又立足实际的发展思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可以这样说,高校能否在目前社会深入转型、体制深刻转轨的关键时期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取决于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情况,具体表现在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和解决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的能力上。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关爱”工程,将“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在高等学校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使大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以实施“关爱”为主旨,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凝聚教职工的力量,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氛围,引领他们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关爱教师。凝聚才智,建设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以人为本,实施“关爱”工程。努力营造关爱的情感氛围,注重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人格魅力和感召作用。用心关爱教职工,以情感人,为大学的每一位员工创造全面发展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全体教职工置身校园都能切实感受到大爱,都能充分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满足,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奉献、求索的积极情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传承文明的殿堂,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力量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高校党员干部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主力军。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组织,其组织成员文化素养高,思想活跃,他们对民主权利与自由更为崇尚。高校教师并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他们还尤其青睐先进的治学理念,良好的学术氛围,充满活力、能使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展示的事业平台。因此。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环境氛围,以生机勃勃发展的事业凝聚人心,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对于高等学校不可或缺。高校党委要把关爱型校园建设贯穿到教学、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关心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教学、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意见和需求,切实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要积极有效地解决好诸如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作生活待遇等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通过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引领广大教师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索未知领域的创造精神,心系民族社会发展的人文情怀。

2关爱学生,和谐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了要把人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将“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其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最高阶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各种发展能力。培养大批既勇于探寻科学理想,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综合素质高、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关于这一点,十七大报告已经作出科学阐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教育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素质教育,要特别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创造精神的人才。在施教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深层次潜力和潜能的发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事业中,应树立和谐的育人理念。在建设关爱型校园。坚持以生为本、普遍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还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弱势群体学生。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针对有特殊困难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质量工程和人才工程,切实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种竞争中取得人才、资金、科研等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极其重要,这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

1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教育的质量既是每所大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的具体化表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所有高校的攻坚任务。

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到:大学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以及其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提高‘质量包括许多方面。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措施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学校和整个体系的自我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学、科研、学生、外在的办学条件、内在的学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每一方面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都不可或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长期以来本科教育过于狭窄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贯通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开辟空间。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高等学校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

命。大学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中心,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大学要完成这样的创新使命,离不开一批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汇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高校应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应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搭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注重激励。优化环境,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管理。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促进高校人才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的不断壮大,支撑学科和科研发展的学术团队能力的不断增强。

四、统筹兼顾各种利益矛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入转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都会作用到高校的改革发展中来。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矛盾、分配形式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也日益明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学校党的建设必须妥善处理突出的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关心师生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

1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目前,高等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环境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正日益显现。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矛盾突显。利益关系更趋复杂,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容易给师生带来思想困惑。从高校自身发展看,高等学校正在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问题矛盾不断涌现,加上前些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正在突显。这些累积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有可能成为阻碍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不利因素。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系党总支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系党总支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与广大教职工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际、国内、高校自身发展都面临考验和挑战的形势下。正视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问题矛盾的不断出现,加强与广大师生的沟通。建立健全师生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

2主动创新,增强活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样,高等学校要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面对目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考验新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职能,推动工作创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障,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

基层党组织应围绕高校中心工作。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行。基层党组织还应积极探索创新活动内容和载体,根据学校不同时期工作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党员群体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刘金旭

猜你喜欢
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本刊核心证书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核心机系列发展
让改革直入核心
王丽平:核心是“认可”二字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