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磊
时间不短了,圆明园兽首的话题还没有平息。
看了很久媒体的报道,眼下突然觉得,炒作圆明园兽首的拍卖其实是个馊主意。
这次关于兽首的炒作,其实正在这两件文物即将被佳士得拍卖之前。时间、地点、持有人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然后,有媒体开始了大声疾呼。民间、官方,频频互动,专家走场、发言,时评作者表态……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事与愿违。国内的呼声不能说不够响亮,有关部门的表态不能说不够冷静,网民们的热情不能说不够高。结果呢?大家看到了,那两件文物的价格扶摇直上,翻番了。
不知道那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和中老年们,在事前究竟有没有过这种预感?
我觉得,肯定有人会有的。但是,未必就是那些声嘶力竭的人。炒作圆明园兽首,事关爱国与否的问题,没有人敢于轻易说“不”。
然而,事情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国内声嘶力竭的合唱声音越高,海外流失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价格就会越高。那价格,恐怕要高到你举全民族的财力都买不回来为止。
但是,我们的媒体当时还在告诉大家,律师团是要出国打官司的。于是乎,大家努力地发表意见,颇有不把文物“喊”回来不停止的意思。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忧虑的做法。所谓强烈的国耻观,真的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吗?
这,确实需要反思。
其实,律师组团外出打官司,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人家炒作的一个环节。我们善良的愿望,以及对国际形势的不了解,就有可能使得我们再次被人涮一把。
实际上,有专家说了,这两件文物,值不了几个钱。二十多年前的价格,也不过一千五百美元。但是,因为所谓种种的炒作,现在鸡毛上天了。——那么,当初,有关方面为什么不告知大家这两件文物的真实价值?为什么要匆匆给这两件普通文物贴上“国宝”的标签?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所谓“国宝”的标签,这两件皇家的“水龙头”会被炒作到这个价位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可以仔细思考。
眼下,事情正在朝着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我们越是关注所谓的“国宝”,它就会离我们越远。那么,平心而论,谁更希望类似于回购文物的新闻被热炒?答案当然是与之利益相关的人。
那么,谁和圆明园的遗物关系最为紧密?
首先,当然是高级“水龙头”的持有者,然后是所谓的热心人。
眼下,应该是大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那两件兽首,因为有人给它们贴上了“国宝”和“国耻”的标签,就身价暴涨了。这种现象不正常。
让属于商业的事情回归商业,让文化本身来解决文化的问题,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好心办坏事,这种例子从来都是有的。
在国际上,拿某国国耻来炒作,居然可以赚钱。或者说,拿民族情感来说事,可以赚得便宜。这,真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我于是想,也许,有了这次的教训,国人面对类似的事情大约可以更加冷静一些了。在同一个障碍面前跌倒,毕竟不是值得赞赏的事情。同一个话题,反复来讲,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听呢?
由此可以见识了炒作国耻的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