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娥 张小会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7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8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脑出血28例,脑梗死30例;女26例。男32例;年龄38~76岁;均系首次发病,发病即日或3天内入院;肢体肌力Ⅱ级以下者32例,Ⅲ级以下者26例。
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早溶栓,改善微循环及脑保护营养治疗。
入院6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38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12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8例,平均住院42±9天。
早期康复方法
脑卒中急性期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
体位①健侧卧位:肩胛处于伸位,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90。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较厚软枕(厚度13 cm左右),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②患侧卧位;头应有良好的支持,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撑。患侧上肢应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面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③仰卧位:肩关节前伸,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患臂放在体旁枕上,掌心向上,手指稍分开,骨盆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膝关节稍弯曲,膝下放枕头支撑。
按摩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缓解疼痛,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用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则给予按摩和揉捏。
被动运动脑卒中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时,应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来说,发病3天即可进行被动功能训练。患者肢体的被动功能锻炼,应在关节可活动范围1/2以内进行,以后逐渐增加较为安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法要轻柔、稳健、有节律。②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若出现疼痛不可勉强。③要固定好活动关节的近端关节,以防止发生替代运动。④对容易引起变形的关节(如指、肘、膝、踝等关节)或已有变形的关节,作为重点运动。⑤每个动作每次要重复5~20次,每天早晨在其治疗前0.5小时进行,下午在午睡后l小时进行,晚上最好不进行,以免引起患者兴奋而失眠。⑥每天早晨进行功能训练前应测试患者的血压,对血压超过正常值30mmHg者应停止锻炼。
翻身切练①向健侧翻身:仰卧位双手交叉,患者拇指位于健手之上,屈膝,再将交叉的双手举起,偏向患侧,再向健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健侧。向健侧翻身时需要治疗师帮助患者转动骨盆或肩胛。②向患侧翻身:仰卧位,举起交叉的双手,先向健侧偏,再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患侧。
桥式运动嘱病人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病人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高床面,并保持不要摇晃,双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动作时,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为限,嘱病人不要过分用力憋气,保持平静呼吸。时间可从5秒开始,渐至1~2分钟,2~3次/日,5下/次。这对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均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当坐起80度持续达到30分钟时,再进行坐位耐力训练。患者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时,可在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训练保持平衡而不倒下,此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于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首先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嘱患者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上的手指,再合起来反复数次。
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随着患者站立时间的延长,即可开始迈步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前肢,护士站于患侧,患者健手扶手杖,嘱患者先出手杖,迈患肢,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再迈健肢完成1个步行周期。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同时,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洗脸、刷牙、梳头等。3~4次/日,30分钟/次。
讨论
对于卒中急性期患者,过去只注重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而忽视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错误地认为早期良肢位会加重病情,致使许多患者虽然挽救了生命,但致残率却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程序化的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得到正规康复。充分挖掘恢复潜能,出院后功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改善,因而在脑卒中瘫痪患者中及早进行康复护理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