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扎实之举 蕴蓄成功之博

2009-04-19 05:53王丹
人民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淑珍学校教师

王丹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一流的职业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来支撑”,“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未来”。秉持这样的理念,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以下简称“电校”)奋力建设起一支“双能”的教师队伍,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

重视职业道德,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我想,光靠领导看是看不住的,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课堂上、活动中,对各种即时事件有很好的判断和处理。”2008年10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在电校召开“朝阳区职业学校班主任名师工作展示会”,班主任刘建坡在《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职高班主任点金术》的主题发言中,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刘建坡是电校的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也是位优秀班主任。

凭借“不管怎么困难的学生到了她的手中都会快速走向成功”的出色表现,她先后获得全国十佳中学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普教系统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05年9月,她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还以《用责任与爱心为学生铺设成功之路》为题作了演讲。这次名师工作展示会,她说出了自己一直坚持的育人理念:“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待开发的金矿。

”话匣子一打开,刘建坡就把自己育人的精髓叙了个遍。在她身上,人们似乎感觉到有一种做教师的天然特质。1997年,刘建坡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到电校任教。

一进校,她就接手了一个成绩最差的新生班,班里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自律自控能力低,极度厌学。这样的班级,让初踏职教领域的刘建坡感到很头疼。但是她没有放弃,她对班里所有的学生说:“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做不到,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能做到;一下成才做不到,但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做到。

进步就是向前走,就是今天比昨天强,就是对现状有所突破,就是用一种崭新代替一种陈旧,而且每天都如此。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工作中,她从来都不吝惜表扬,每次组织活动时她都努力做到三个“都”:凡是好现象都得到表扬;凡能点名表扬的都点名表扬;凡不能当众表扬的都私下表扬,以此满足每个学生期望教师关注的心理需求。

每天一点点进步,汇总起来,就是“质变”。在刘建坡的精心教育下,她所带的每个班,学生平均就业成功率都超过了98%!看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高度评价,看到学生在工作单位成为技术骨干或荣获各种先进称号,谁能想到当初他们多数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的甚至到了劳动教养的边缘呢?对于这样的优秀教师,刘淑珍校长总是不遗余力地在学校推介。她认为,再好的教师,如果不能赢得学生的爱,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也就无法谱出师生间的和谐之曲。

“刚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心理比较脆弱,对前途缺乏信心。老师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变得阳光起来。在这方面我们花的精力很多。

”为这,电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像刘建坡老师那样把师生关系的构建当作课题去探索,因为“光靠领导看是看不住的,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课堂上、活动中,对各种即时事件有很好的判断和处理。”如今,电校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首要工作,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工作。在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中,他们坚持齐抓共管与常抓不懈相结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师德水平,坚持针对问题力求解决的实效性,坚持紧随社会发展现实不断创新。

近几年,学校规模发展迅速,新教师增多。于是学校每年都举办“师德月”活动,通过“尊重差异”、“议教师的外在美”、“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做文明礼仪带头人”、“总结育人之经典”、“创职教名校,做名校之师”等丰富多彩的主題活动,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让老教师言传身教,从而“让教师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通过这样的“精神接力”,将学校敬业爱生的好传统在一批批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今年,根据“师德月”工作计划,学校召开了“阅读一本好书,享受教育成功——像刘建坡那样学习工作”的师德演讲会,通过优秀班主任工作一得和读一本好书的心得交流,促进教师学习思考,用科学的方法搞好育人工作。

对此,刘淑珍解释说:“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很多刻骨铭心的故事,一旦把它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群体分享同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在演讲会上,大家听到了这样令人感动的话:“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学生是‘石,那么教师就要做让‘石臻于完美的‘水。

教育者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感化学生、暗示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才能唤醒良知……只有以爱作为出发点,真诚的沟通,信任学生,使学生信任,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才有可能让他在温暖的感受中,幸福地‘改变,在爱中成长。”说这话的是一名年轻教师,带班只有两年多的班主任。别看她带班的时间不长,经验可不少。

她发自内心地说:“真心地去爱你的学生,学会用心与他们交流,这种爱会继承和传递下去的。”是啊,因为有爱,孩子那颗敏感而纤弱的心,才不会再迷茫;因为感受到了爱,孩子有些蹒跚的脚步,才会变得坚强……倾情于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倾注全部爱心,及时领悟孩子的体验与情绪,在与他们分享快乐、痛苦与烦恼的过程中,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是电校所有老师认准的一条教育准则——高宝成老师在担任班主任的10多年间,一直把“真爱”作为工作的秘诀,坚持“让师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在“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注重探究学生心理,善于把握学生心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班级网页,并将公司企业的CIS的管理体制大胆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搭建了班级管理平台,平等施爱,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化学生,艺术地教育每一个孩子,做学生最要好、最可信赖的朋友。

作为一名班主任,刘爽把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欢乐、忧愁当作自己的“必修课”,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爱心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孩子,我喜欢你”、“孩子,你一定能行”、“孩子,让我帮助你”是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也是她沟通师生心灵的“法宝”,她说,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温馨提醒,比抱怨式的说教效果好多了。……振领则毛顺,举纲则目张。

正是在师德旗帜的引领下,电校的教师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着蓬勃朝气、凛然正气、昂扬锐气,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谱写教书育人的乐章。几年的时间里,电校的教师中就先后有60余人次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百名师德优秀教师”、“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北京市十佳模范班主任”以及市、区级骨干教师等称号。

提升职业素养,建立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知识体系

“建立起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立起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起适合学生和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既是我们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电校将招收新毕业的大学生、从企业引进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技术人员、引进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措施,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不过,刘淑珍校长也坚持认为,要想构建一支名师队伍,引进人才是重要的,培养人才则更为重要。“费尽千辛万苦引进人才仅是走好了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用好人才,让人才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中,学校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地为每个教师争取机会,让他们进入提高素质的快车道。只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学校都积极创造条件,不惜财力和物力满足教师们培训、进修的需求,为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增长才华的平台和制度保障。制冷空调专业的主任宋友山,原来在医用冷藏设备厂工作,就当时对教师的相关规定,他调入学校任教非常困难。

但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需要出发,刘淑珍没有止步,最终在各级领导的协调下把他调了进来。为有效发挥他的专长,刘淑珍果断决定让他担任专业主任,将他的技术特长和学校实习设备的研制相结合,使他的能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如今他不仅研制出了符合职教学生特点的实习设备,而且改革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成为在全国职教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名师。

现在的电校,有一个在全国出名的基地。这个基地中有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东西——水平先进的制冷和空调模拟设备、中央空调实训设备、智能建筑物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教学设备、火灾报警和消防系统教学设备、安全防范系统教学设备、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设备、电工电子实训设备。基地内所有的设备都是宋友山老师亲自动手、自行设计、自行加工、自行安装调试完成的。

这500多台设备,不仅为学校节省资金百万余元,更填补了制冷楼宇实训设备的空白,创立了综合化课程体系和“立体”课堂教学新模式。实验基地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真实地外显出来,既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设备,也不同于课题研究的科研设备,它的奇特作用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设备的拆装真正掌握知识和经验。在各方大力支援下,目前电校基地越来越完善,形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多功能、现代化的制冷、楼宇、电工三大综合实训基地。

基地还被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评定为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高级考站,被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局特种作业类委员会评定为“制冷设备运转”、“制冷设备维修”、“空调设备运转”、“空调设备维修”四工种考站。更让刘淑珍感到欣慰的是,宋友山不仅从工人到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型职业教师、学科带头人,而且以自身精湛的业务素养和强烈的人格魅力,带出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答辩,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创新团队”被评为首批北京市职业院校25个专业创新团队之一。这其中:教学校长王铁生,作为创新团队成员,负责制冷和空调原理课程深化改革任务。

他组织了学校制冷、楼宇、电工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了楼宇课程改革工作,自身從电工专业转型为从事制冷和空调原理的专业优秀教师,被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和安全生产监督局评定为制冷类考评员,成为北京市制冷学会会员、北京市教委教师资格评审专家。赵继洪作为创新团队的骨干教师,负责把握教学改革对策研究。他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获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制冷和空调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优秀教学课堂观摩三等奖。

加入了北京市制冷学会。他努力提升专业技能,2008年考取了制冷设备维修工技师证书,2008年被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聘为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学科评委。杨树英是创新团队的骨干教师,负责机械类课程改革创新。

他参与了学校楼宇智能化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职业活动的确定工作,同时撰写了学校楼宇智能化核心课程《机械基础与钳工技能训练》的课标。王连风老师是创新团队的青年骨干教师,也是学校楼宇专业组组长,协助完成了2007、2008、2009年的制冷、楼宇教师培训项目和制冷专业创新团队的内评和外评工作,现已迅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此外,还有徐淑清、陈红、杨珍、桑舸、郑小红,等等,他们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到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在创新团队的引领下,电校信息专业也不甘示弱。在专业主任周越的带领下,形成了深厚的改革、实践、探索的教研氛围,涌现出了李军玲、权福苗、冯佳、刘莉等一批优秀教师,信息专业组也被评为“青年文明号”。“宋友山老师是学校教学-科研-培训-探究性学习的榜样,是我校专家型教师,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我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及队伍建设的方向——双师型教师就是要向宋友山老师这样,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

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立起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起适合学生和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既是我们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刘淑珍校长如是说。遵循着这一工作思路,以让教师“建立起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电校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在教学思想上,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明确岗位能力的目标;教学体系上,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教学评价上,要突破单一试卷的考试方法,通过检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进行考评。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出了“课堂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单一技能操作教学+综合技能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立体”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之相配套,学校还对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学生选题、实操、制作等灵活多样、客观立体的考核办法,将平面的解答考试试卷变成了立体的能力检查。多家媒体曾以“考场搬到车间里,职高考试玩真的”为题,对该校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报道,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

注重教育科研,让教师智慧地工作

“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谓智慧,就是在不断的困惑中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改善,在不断的挫败中成熟。”刘淑珍常跟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

我们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智慧去工作、去对待每一天。”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谓智慧,就是在不断的困惑中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改善,在不断的挫败中成熟。

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没精打采,学生如坐针毡;自己身心疲乏,教学质量却平平淡淡——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而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研赋予智慧,不仅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学校整体的智慧。

与电校的校长、老师交谈,感到他们总在思考,并把思考视为自己职业的固有内涵。不过,让老师们改变原有习惯的轨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开始提倡“研究”时,教师们往往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甚至有的教师对课题有排斥感。

因为科研课题太理论化、程序化,开题、研讨、调研、结题,一轮下来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载,而要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不知猴年马月。“远水不解近渴,吊不起教師的胃口。”刘淑珍笑着说。

作为校长,她并不在意教师取得多么大的科研成果。她一再要求,圈画得越小越好,研究方案越现实越好,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教师们真真切切地体会一把教育科研过程,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具备反思、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实践总能保持着最新鲜的源头。老师们也逐渐开始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职教实际问题,探索出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现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符合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电校的老师们找到了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抓手”;不做教书匠,成为研究型的教育者,成了教师们的追求。在电校,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育人工作有着基于实践的、属于自己的创造。两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两年一册的论文专辑,至今已坚持了十几年。

几本厚厚的论文集记录着老师们的心得和感悟,也凝聚着老师们生发于实践的教育智慧。“立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电工仪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央空调智能化处理模拟试验设备研制方案”……这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电校的教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和进步着。一位名人曾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这句话告诉我们,计划得好固然重要,但落实更重要。总结、回顾学校走过的发展之路,刘淑珍沉思片刻后,很认真地说:“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的不是重视,不是规划,不是资金,而是清晰的思路以及对已认准的目标的执著追求、一以贯之的坚持和一丝不苟的落实。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的各种措施,不新奇,但扎实;不抢眼,但持续。”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地花样翻新,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凭借着这种坚持,从敬业到勤业,最终到精业,电校的老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用职业生活诠释了专业发展之路,完成了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变。伴之而来的,电校也从一个普通职高成长为国家级重点校,拥有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他们以扎实之举,蕴蓄成功之博。

猜你喜欢
淑珍学校教师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兽医实验室微量移液器使用期间的核查
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于淑珍“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