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说开去

2009-04-17 09:33周萌霞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橘子洲长沙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的杰作,一直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放在必修一“吟诵青春”这个板块里。反复诵读,扑面而来的乃是一派凌云之气。绘景摹形绚丽多姿,词脉结构精巧完美,炼字炼句形象生动。开篇的“独立”二字更是神韵丰富,令人深思,值得反复涵咏品味。

瑞士文学家赫尔曼·黑塞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的心中唤起新的共鸣。”﹙《黑塞说书》﹚今天我们重读伟大诗篇《沁园春·长沙》也会有一番更丰富的理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作为词的开端部分,我们习惯理解为作者用了一个倒装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它可以翻译为“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独立”二字被简单理解为“独自站立”,就好比醇酒脱去了酒精,只剩下淡乎寡味的白开水了,虽然无可厚非,但失去了无穷的神韵,读来味同嚼蜡,干巴巴的了。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1925年,33岁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独具人格和思想的青年革命家。1918年,创立了新民学会,五四期间,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反映他革命思想的论文,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旧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组建了湘区委,接着到各地宣传革命,指导农民运动。可以说。他此时不再是一位“同学少年”,只会“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了。他的思想闪耀着走自己的路,走前人不曾走过的路的耀眼光辉,已经引起全国进步人士的重视,他的行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底层。同年秋,毛泽东自家乡韶山去广州续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岳麓山。因湖南省长赵恒惕的派兵逮捕,“今游”已不可能“携百侣”,而只能是“独立寒秋”。这里的“独立”,与其理解为实指作者孤身一人,还不如理解为虚指作者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与其空言他昂然独立的革命家的形象,还不如理解为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与其理解为交待了当时词人情思勃发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情形,还不如理解为因为“独立”而产生了浮想联翩、心游万仞的蓬勃思绪。所以“独立”二字在形式上还领起全篇。

其实,自古以来,许多诗人用“独”来表情达意。在古代众多的诗文中,“独立”则因不同人的表现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境界和意蕴,可谓是“几多别样‘独立,尽显况味人生”。我们按头制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独立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惆怅。南唐词人冯延巳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写的是个体生命中长存永在的惆怅哀愁,充满了独自担当的孤寂之感,让人顿感生命之重。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则直接表达了一种具体的相思之情。这样的“独立”,虽不关天下,却也引人唏嘘不已。

“独立”是一种孤独无依。如贬谪边地,孤标傲世的柳宗元,于孤舟之上,“独钓寒江雪”,写出了他内心的隐痛。

独立是超脱淡泊。北宋“拗相公”王安石,则借梅自喻,哪怕退至墙角,也要“凌寒独自开”!

独立是一种遗世而独立。如诗仙李白浪漫多情,却处处碰壁,竟然突发奇想,与天上明月和月下清影共酌,期望摆脱人间的孤独。

独立是一种孤愤难平。如徘徊江边,百思郁结的屈子老先生,面对浩荡江水,发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喟叹,道出了他的愤世嫉俗。

独立是一种“操危虑深”。如诗圣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解杜诗》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忧国忧民,“百年多病独登台”,眺望的又何止是自己的故乡呢?

以上种种“独立”的情怀里或哀怨,或淡泊,或忧愤,或悲痛,甚至带着些许狂傲。尽管他们的“独立”情怀有着不一样的意蕴,但他们的独立人格都闪烁着异样的光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为他们的“独立”增添了厚度,令人心生敬意。即便是心已皈依佛门的王维,“独坐幽篁里”,也还是“弹琴复长啸”,外表淡然,内心却是哀然的。他们因历史的局限,思想深处总弥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侧身天地便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像钟摆一样,奔命于君民之间,一生忧愤。

只有毛泽东的独立,既有所秉承,又有所超越,真正超越了“小我”,上升到“大我”的最高境界,心怀的是国家和民族,思虑的是人民和社稷。正因为这样,才能在革命形势越来越险恶、个人处境越来越危险,很多人看不到革命的前途的情况下,面对茫茫秋色,一扫萧瑟低沉之气,字字句句透露出豪迈的革命气概。毛泽东身处世界格局变化之际,拥有新的世界观,从“独立寒秋”中,我们体会更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豪迈自信。

《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哀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诵读全词,我们会发现作者根本就没有去想个人的安危,没有畏惧敌人的追捕,更没有因此而受打击,寻思“遁世”。反而一门心思地于“苍茫大地”上追问“谁主沉浮”?国家兴亡,社会盛衰到底该由谁来主宰?对此,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却高明地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一幅颇有象征意味的画面间接地进行了回答。一问一答之间,作者就明确传达了他的思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是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主人。我们要在时代的大潮里,鼓桨前进,乘风破浪,振兴中华!先进的思想因其“独立”而更具魅力,透露出一种不惧,一种壮怀,一种乐观。

古人云“慎独”,意在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今人朱自清亦说“我爱群居,也爱独处”,为的是一份自由的精神空间。由此可见,“独立”情怀可谓贯通古今,是中国人追求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象征。古代诗人也好,毛泽东也罢,无论是关注天下,还是体悟个体生命,一个“独”字,就尽显作为一个人的风神。品读诗词,其实就是品味人生,品味历史脚步的律动。英国作家莱辛曾说,我们拥有一座宝库,那是一笔财富——文学财富。新中国从毛泽东的“独立”而坚定的脚步里走到了今天,变成了繁荣富强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在今天也得以伟大的复兴,不都检验着“独立寒秋”发展而来的伟大力量吗?

周萌霞,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橘子洲长沙毛泽东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无人机告白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橘子洲头桃花飘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