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2009-04-17 09:33李宗坡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春花黄花李清照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花总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钟情之物,鲜花的美丽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想与感悟,同时也往往成为他们个人情怀与品性的寄托。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等。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创造了一系列的“花”意象。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透过李清照词中这一系列不同情态的“花”意象,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主体在不同的生命时期真切复杂的情感体验,也分明可以看到词人绚丽和凄婉的人生,可以感受她的欢乐与悲哀,可以感知她全部的情感和生命。

词人笔下的“花”意象是富于变化、情态各异的,但这种变化又是有迹可循的,它随着词人自己不同的人生历程,依次呈现出“娇”、“瘦”、“残”的不同情态,这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花”意象系列,而这个“花”意象系列恰好系统而又鲜明地折射出词坛上这朵“女人花”在不同人生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体现出词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全部历程。

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来探讨。

一、词人前期词中的“花”意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娇”,多是含苞乍放的,透漏着一种娇艳之美,映衬着词人花一般的年华和生命状态,体现着词人对青年时期美好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这位父母膝下的娇娇女拥有着花样的年华与生活,她就像一朵清水芙蓉,娇美而又自然,像一只幸福的小鸟,自由地飞翔。在她的眼里,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她的这些意识与情怀都体现在她前期词作的“娇”花意象中。

如《如梦令》中的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生活的美好体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荷花展露出来的意象可谓“娇”矣!夕阳西下,彩霞满天,这位带着醉意的美丽少女划着小船徜徉在绿叶红荷间,亭亭玉立、蓬勃艳丽的荷花宛然就是女词人少女时代惟妙惟肖的写真,少女的天真烂漫溢于其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可以感到这个年轻的生命节律的跳跃,青春焕发,娇艳醉人。这里的荷花与少女都是“清水芙蓉”,荷花的娇艳醉人与主人公的青春美丽相融在一起,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分不出哪是荷花哪是人面。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而在晚霞落日中自由翻飞的一川鸥鹭则是她自由生活和自由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綄溪沙》中的“娇”花意象体现了词人作为女性主体对甜美爱情独特的体验与追求: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里女主人公的面容亦如出水荷花般的娇艳。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使词中的这朵芙蓉——女主人公呼之欲出。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未尝不可以理解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爱情之苞蕾的绽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是神来之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少女美目流动,顾盼含情,这一弯闪动着的秋波流露着她内心的秘密,这秘密,越怕人猜,偏被猜中。这样细腻独特的情感,也只有作为女性主体的词人才能体验得出来。最后她终于大胆地展开素笺,舞动彤管,以书信传情,“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个芙蓉花般“娇”的姑娘对幸福爱情和自由婚姻的追求又是何等的炽烈与大胆。

再看《减字木兰花》中的“娇”花意象,渗透的却是对新婚爱情的甜美与幸福情感的体验: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新婚的早晨,女主人公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春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但又不肯服输,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的容貌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这里似乎也足见她对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赏,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足够自信,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其实不难看出,这里女主人公还有耍小聪明的一面,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其实是在借春花装扮自己,“云鬓斜簪”,为自己添丽增彩。这样,花映人,人衬花,少妇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出神入化地烘托了她那花样的美貌和娇憨的情态。这里春花即是少妇,少妇即是春花,两个娇艳的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这是李清照最甜美的一首词,这朵“春欲放”的花意象体现的是新婚的李清照娇美的生命状态,渗透的是她对婚后甜美爱情的情感体验。

二、词人中期词中的“花”意象最突出的特征是“瘦”,明显地带有了憔悴和忧伤,流露出来的是不尽的忧思和难以排解的闲愁,体现的是作为一个闺中人对夫妇离别相思之苦的情感体验。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甜美婚姻好景不长,由于后来的元祐党争,其父李格非被定为元祐奸党,朝廷并下昭示:宗室不得与元祐党奸子孙为婚姻。所以,李清照不得不与身为宗室的丈夫分离,忍受着离别之愁和相思之苦,词人身心憔悴。她笔下花意象由前期的“娇”变为了“瘦”,所体现的是词人心绪的转变,而少女时天真烂漫的情怀,无忧无虑的花样人生已成为了过去。此时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思夫之意,一种不尽的忧思和难以排解的闲愁。

先看《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的这首词,我想说的只是“绿肥红瘦”这四个字,前人只知道去评论这四个字意境的清新妙绝,或是从惜春,或是从感叹夜雨引起的节物变化的角度去鉴赏,却没人能道出这四个字中无限的凄婉。柳永《蝶恋花》写相思之苦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人为情所伤红颜消瘦,清晨起床,痛感衣带渐宽。由人如此,而感悟到花亦如此,悲从中来,百感交集。这里“绿肥红瘦”的“红”颜分明就是自己,“知否?知否?”句,蕴含着心中的千言万语,既是惜花,更是伤己。

再看《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借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闺中的寂寞和离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之所以超绝,是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运用动态描写,借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的人儿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人一体的妙境,“莫道不消魂”,花瘦人更瘦。

不管是“红瘦”还是“黄花瘦”,这些“瘦”花意象寄托了这个闺中人所遭受的多少情感的折磨和摧残,又寄托着夫妻离别痛苦相思的多少复杂和细腻的感受与体验。

三、词人后期词中的“花”意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残”,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南渡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李清照本身还遭遇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与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诬有通敌之嫌。在这重重磨难中,她的身心都遭受着极大的威胁与摧残。这一系列的灾难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残破、家庭的残破、心灵的残破使她这一时期词作中的“花”意象也蒙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残”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请看《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残花凋零落红满地的意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满腹心酸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为了表达那种孤身飘零的凄楚惨淡之情,她用这种残花的意象把抽象的愁写得如此的具体形象,这里的残花残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里的残花意象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她那残破的人生和心灵。

再看《声声慢》中残菊的意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黄花意象和“人比黄花瘦”大不相同了,那只是一个“瘦”字,而“憔悴损”却是一种“残”,是一种半死不活或者说生不如死的生命状态。“憔悴损”的残菊意象体现的是词人破碎的心灵迸发出来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透过这个意象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憔悴损”的黄花,还有“憔悴损”的词人。词人是“憔悴损”的黄花,而黄花亦是“憔悴损”的词人。在李清照的词中已经分不出“黄花”与“我”了,“我”的生命形态就是“黄花”的生命形态。这“憔悴损”的黄花意象分明就是词人晚年时那饱受摧残的生命状态和凄楚惨淡的情感物化。

总之,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随着词人的人生历程而变化,依次呈现出“娇”、“瘦”、“残”的不同情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花”意象系列,而这个“花”意象系列恰好系统而又鲜明地折射出词坛上这朵“女人花”在不同人生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体现出词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全部历程。李清照用她词中独特的“花”意象系列与自己的生命历程构成巧妙的隐喻和象征,这种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透过李清照笔下这一系列各具情态的“花”意象,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卓然傲立于宋代词坛上的“女人花”绚丽和凄婉的人生,她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她所创造的独特的“花”意象系列,将以永恒的魅力,感染和陶冶着后世人们的精神世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感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2]周尚义:易安词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张治平: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4]候健、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岳毅平: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李宗坡,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春花黄花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美丽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