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2009-04-17 09:33吴晓辉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高尚素质美的

当代大学校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原来飘逸的青丝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枯发,原来自然的耳垂如今穿上了怪异的耳环,原来活泼休闲的学生装已换上了袒肩露背的奇装异服,非中非西,不伦不类。还有随处可见的信手扔垃圾的情景,随时可闻的粗俗话语,偶尔发生的一些校园恶性事件,使原来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学习氛围的“象牙塔”变得如此怪异,使原来让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变得如此庸俗。难道这就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人才的高等学府应有的现象?难道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栋梁——青年大学生们所应有的审美观念和素质?发于此,笔者想谈谈关于高等院校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美学原理》中对“美”的定义是: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是指人类的自由创造,形式即是感染力的形象。自由创造赋予形式以美的生命,因而美具有客观性、形象性、社会性和愉悦性。美的事物都是以具体的形象出现的,都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日月星辰、雨露霜雪、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都能以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同时生活中优秀的典型人物,作品中鲜活的艺术形象,它们体现出的人格美、精神美、风尚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等,也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因此,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都能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激发起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审美教育也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过程。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了真、善就不会有美。“真”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他们掌握知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使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善”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就是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真、善只有通过美的形象表现出来,审美教育才能达到规律性、目的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而真、善、美的统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事物、艺术作品的外观感受,它应该是人的精神、品质、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通过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以美净化心灵来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应该把美从狭隘的艺术领域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不仅要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而且,要以审美的眼光来衡量事物的价值,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在美的生活中获得真知,陶冶情操,逐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基本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它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思想品格,它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信仰、精神风貌、思想作风等。具备这些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而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素质是培养教育的结果。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高雅审美情趣,树立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化人的素质的途径之一。有“人本心理学精神之父”称号的马斯洛也强调审美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之看作是整个人“自我实现”教育的“中心部分”。他曾说:“如果美妙的艺术使我感动不已,而对你却无动于衷,那么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途径是教育。”这一观点揭示了审美教育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植“人的心理发展”,而审美教育对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道互相配合和相互渗透,在人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滕守尧在《艺术与创作》中认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对人的情感起到熏陶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和高洁的情感,这就说明审美有教育、净化思想和心理的作用。所以,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但德育不能靠纯粹的说教来完成,需要有一个载体,而审美教育的特点正是通过各种审美活动作为载体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识别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纯洁与肮脏、忠诚与背叛,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观和健康的人生观,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

1、文学鉴赏渗透着审美教育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载体,“文以载道”这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它所创造的典型人物和包含的深刻意蕴能激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追求高尚和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因此,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包括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塑造高尚的人品,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文学所创造意境从美学的角度可分为优美和崇高,这是两种美的形态。“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这种美所创造的意境有清新秀丽之美、轻盈飘逸之美、淡雅柔和之美、明丽细腻之美、浓艳瑰丽之美等。许多描绘山水等自然景物的文学作品就展现了这种美,通过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事物的鉴赏能力,进而延及到现实生活中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比如穿什么样的服饰是美的,是适合自己年龄、身份、职业的,什么样的校园、教室、寝室的布景设计是合乎审美原则的,是与学校这一育人环境相协调的。“崇高”是一种阳刚之美,它将人的本质力量加以提高和升华,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神圣境界。它包括庄严肃穆之美、雄伟宏大之美、勇敢刚毅之美、圣洁高尚之美等。许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表现了这些美,他们是以美的品质和美的人格魅力感动读者,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作品,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首先,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阅读中外名著、欣赏经典音乐、美术作品等,可以感受艺术美的魅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传承美德,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通过参观中国古代和现代优秀艺术作品展,如书画作品展、自然风光图片展等,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开展艺术活动,如书画比赛、“青春风采”形象设计大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美的思想的熏陶。

3、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因为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首先,各门学科知识中就包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事物和现象。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具有高尚道德标准,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美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活教材;包含美的外在形象和深刻哲理的艺术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这些都对审美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应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发和诱导。其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美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比如情景演示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图文并茂、形象可感的情景,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完美地实现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是由多方面组成的系统教育,而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主要通过情感和心理中介的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它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促使人的健康心理成熟上,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犹如心灵的净化剂,使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愉悦。因此,高等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尝试审美教育这一途径和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甘霖 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恬 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滕守尧,艺术与创作[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爱红,美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J],教育与职业,2007(3).

[5]刘芳,试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6).

吴晓辉,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基础教研室教师。

猜你喜欢
高尚素质美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打破平衡
跟踪导练(一)(1)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当没有人看到
高尚的人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材料作文“卑鄙与高尚”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