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玲 陶礼光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从2007年酝酿,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这一工作使学生可以跳出封闭的教材和课堂,与自然、社会有机交融,这对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资源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确定及课程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市、区(县)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重在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即能够做到同一资源多用途使用和不同资源的配合使用,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平台。
2.经济性原则 即在课程化开发成本和使用效果之间,用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实现各类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之间的双赢。
3.针对性原则 即基地资源体系符合中小学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实际,课程化开发与利用要更好地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
4.多样性原则 即课程化开发能够根据区(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内容多元,形式多样。
5.适度性原则 即课程化开发能够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再开发的基础条件。
(二)基本目标
课程化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协调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开发出系列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课程实践活动基地,大多数资源单位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课程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自主选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到2009年,北京市要把社会大课堂的481家单位列出一张“大课表”,具体实施这些“课”,有序引导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实践学习。预计到2009年底,北京市将开发出2000门课,分门别类在社会大课堂资源平台上呈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标准与管理制度
要使社会大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提供制度保障。为此,必须研制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标准与管理制度。
(一)研制实践基地标准
经过2007年的酝酿与研讨,2008年上半年,在北京市教委的统筹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下简称“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具体负责研制了《北京市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标准》,对全市社会资源单位成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1.是国家、市区命名的社会实践场所均可参加。
2.有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合作意向,能够提供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具备一定教学活动、展示的条件。
3.具备容纳一个教学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学生在基地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4.凡是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相关培训,能为中小学生不同群体提供教育教学咨询和服务。
5.社会实践基地提供的资源要尽可能与中小学各学科有关教学内容相联结。将课程资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6.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发本基地的相关文字材料和信息化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为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7.有条件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确需收费的基地应给予中小学生更多优惠。
8.社会实践基地应有学生活动的安全设施,并有制度、有措施。工作人员应接受过安全方面的培训,备有相关应急预案。
这些规定为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在基础条件、人员培训、内容设置、收费限制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搭建了基本框架,为规范课程化开发打下基础。
(二)确立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
在研制社会实践基地标准的基础上,北京市教委和资源单位共同确定了实践基地的职责与义务,确立了资格申报制度、资格审查制度与奖励制度,为课程化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避免课程开发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1.社会实践基地的职责与义务
(1)凡是列入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示范基地的社会资源单位,应从自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与北京市教育教学部门密切配合,完善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并有效提供教育教学的服务。
(2)各社会实践基地最好设置专门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开发基地课程资源并服务于中小学生。
(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各社会实践基地要不断对课程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各社会实践基地应为中小学开展各项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课外、校外活动提供支撑。有条件的基地最好与中小学校合作对课程资源进行共同开发。
2.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
资格审查制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每年有两次申报时间,分别为1月下旬和7月下旬,每次市教委将提前30天向社会公布申报的具体安排,并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实践基地的资格审查。课程资源开发较好的资源单位,市教委审查后命名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实验基地”。
评估与激励制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每两年组织一次资源单位评估活动,对开展学生活动成效显著的资源单位进行表彰与激励。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再纳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名单:连续半年没有按公示的承诺接待学生活动,并未向社会大课堂管理部门说明情况;学生活动场所(设施、设备器材等)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宜学生参加活动;学校、学生投诉较多,经查实后没有按限期整改通知改进;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或有法律纠纷且影响学生正常活动。
相关的监督及淘汰机制将随着社会大课堂工作的发展逐步完善。
对未列入市级资源单位的各单位,各区县可将其列入学期课程计划,利用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春(秋)游等加以利用。
北京市成立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建立工作交流研讨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实验基地研讨会,沟通信息,交流工作。
三、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实施
步骤
第一阶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期科学论证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和统筹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邀请了包括教育部、市教委、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团队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与价值、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对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
第二阶段:社会实践基地标准研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开发与利用工作,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开展了社会实践基地标准研制工作。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标准》出台,规定了社会实践基地的职责与义务。这成为审核社会资源单位能否成为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准绳,为课程资源开发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第三阶段:基地单位的资格审核与确认
由于涉及社会部门层面多、资源单位数量多、采集信息头绪多、筹备建设中变数多,社会资源单位资格审核成为社会大课堂建设启动之后一项最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它花费时间最多、协调难度最大、工作分量最重。此项工作由北京市教委牵头,联合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物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等11家单位开展。
2008年1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状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对可用资源的现状开展调研。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和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组成了市级调研队伍对区县进行了专项调研培训。市教委利用4个月的时间,经过3次大规模核实,联合11个部门,经过资料审查、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签订合作书等工作环节,5月底完成《社会大课堂信息指南》,从全市18个区(县)1207家入选单位中确定了481家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首批资源单位,其中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单位172家,包括高等院校、高中示范校、国家级职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以及国家投入建设已经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学体育活动场所等五类;社会资源单位309家,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国防、社区服务等五类。
第四阶段:基地资源课程开发实施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灵魂。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1.研制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文件,做到有章可循
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研制了《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化实施方案》,为课程化实施指明方向;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学活动实施要点》,为中小学各学科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建议。
2.构建市、区(县)、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做到职责分明、三级联动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负责对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整体推进的指导工作,并对首批的481家资源单位课程开发进行指导;区(县)负责对属地的资源单位进行开发,并有序、分步骤推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在各区(县)自愿基础上选择了课程资源开发基础较好的区(县)确立了8个市级实验区,率先开展区级层面的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以此带动其余各区(县)开展工作。中小学校负责对周边课程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开发和利用。
3.编辑优秀案例与课例,做到有例可效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组织各区(县)力量,编辑了上百个学生社会实践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出版了《实践活动生命课堂——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案例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还组织市级教研部门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室确认1~3个教学示范基地,开展案例研究工作。
第五阶段:课程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在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中,利用了现代化手段来集成、链接、处理、应用和管理来自千余家资源单位的信息、区(县)社会大课堂运行的信息、学校和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信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性功能,开设门户网站,便于学校、学生、家长方便快捷地查询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信息;二是管理功能,通过安装POS机将学生个性化活动信息列入学籍卡,探索社会大课堂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北京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承担了社会大课堂的门户网站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该系统平台由市级平台和区(县)级平台构成,主体包含资源信息指南平台和管理监控平台两部分:资源信息指南平台即社会大课堂门户网站,是资源单位提供的各类信息展示的窗口,是学生、学校、区(县)“获取社会大课堂信息的主要渠道;管理监控平台为后台的数据进行监控和管理,依照规则进行数据汇总、存储、分发、分析等操作。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 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包括学生活动的经费支持与活动安全的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建设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缺少长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一是缺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经费(主要为交通和必要的门票等费用),这在远郊区县显得更为突出;二是资源单位如果免费向学生开放,则会出现公益性与缺乏必要经费(包括设施设备维护、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等成本费用)支持的矛盾。另外,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问题的配套政策滞后。很多好的资源、好的活动由于学校担心承担安全责任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充分开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进行解决。
2. 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首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需要不断地实验、修订和完善,包括资源单位在内的各方力量需要在更深度的范围内协调和组织,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指导和评价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这样社会大课堂建设才能“一泓活水入清渠”,蓬勃发展,使北京市的中小学生真正、持久受益。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1】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