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辉
2008年的中国慈善,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由抗震救灾唤起的民众慈善意识的觉醒: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伟大斗争中,慈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宝贵支持,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1月底,我国社会捐赠达到了1000亿元,其中汶川地震近600亿元,其资金规模和捐赠参与程度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忧的是,2009年的中国慈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中国经济也难免遭受冲击,中国企业和民众的捐赠数量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汶川地震捐赠很大程度上预支甚至透支了企业和民众的慈善热情,高潮过后面临低谷。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汶川地震预支捐赠热情透支的双重压力,中国慈善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来应对挑战呢?
1、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2008年12月15日,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就慈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体现了高层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我国慈善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扶持。
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托生于政府,慈善组织的成熟与完善需要政府提供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加快出台促进慈善事业的优惠政策和法规,同时还需要政府为其创造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社会主办、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使得慈善意识和慈善文化广泛普及,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慈善领域不断拓展,慈善服务蔚然成风。慈善活动日益活跃,创建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企业的热心投入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较大的,不仅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业务,还对管理层的心理制造了不利的心理预期。在危机中,企业本身的收益可能并没有减少,但是“寒冬”的氛围让企业家们都紧缩腰包,不敢出手。而如何应对挑战,企业要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销售自己的产品,无外乎扩大宣传,做各种品牌促销活动,以争取消费者。众所周知,慈善事业对于塑造企业形象具有相当的推动力,因此投入慈善是企业不错的选择。
另外,金融危机导致社会需求减少,企业产品销售少,库存积压多,那么企业2009年做慈善,就可选择向慈善组织捐赠企业产品的方式,拓宽投入慈善事业的途径。
3、慈善组织的自我发展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慈善组织要在困难中成熟和完善自己,树立良好形象,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慈善品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2008年的抗震救灾在极大地树立慈善组织形象的同时,也把慈善组织推向了公众的焦点,“提取活动经费”、“成都帐篷事件”、“金钱慈善”、“拒收旧衣物”事件等等,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因此,慈善组织应该继续重视慈善理念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知程度;加强自律和组织的自我完善,提高公信力;建立日常救助机制,能够对上门求助的群众提供资金或其他方式的支持。避免群众吃闭门羹,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形象。
4、志愿者与公众的踊跃参与
一支宏大的慈善志愿者队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汶川大地震加速了我国慈善志愿者队伍的成熟和壮大。慈善志愿者要从参与应急救灾逐步走入日常慈善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把“我慈善,我快乐”发扬成为一种现代生活观念。
另外,目前中国慈善组织大部分善款都来自企业和企业家的捐赠,公众捐款只占慈善组织善款来源的很小一部分。慈善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财富从少数“富人”转移到社会弱势群体中的角色。但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相反,企业和少数富人的捐款,只占社会总捐款额的很少一部分,善款募集大部分依赖于公众的个人捐赠。这是由于国外社会结构中产阶层人数多,而且收入水平较高,这些人是慈善捐赠的最主要力量。而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个“中间阶层”也正在崛起,这些人将来必定成为社会慈善捐赠的最主要力量,现在正是开发这一阶层慈善捐赠资源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