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浅谈

2009-04-14 10:18魏孝亮
活力 2009年24期
关键词:含蓄真实

魏孝亮 胡 巍

[关键词]场景再现;真实:含蓄

在一些纪录片中,在表现人物过去的事迹和活动时,特别是在表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中。一些作者往往采用“场景再现”的方法,来弥补画面的不足。而且这种办法,被越来越多的作者所采用。这种办法好不好?应该注意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场景再现”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人们都知道:纪录片是纪录生活、纪录人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这是纪录片之所以成为纪录片的质的规定。离开这个质的规定。它也可以表现生活、表现人生,但那不叫纪录片。所以纪录片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而且,纪录片这种定位是获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了的。观众看纪录片。或者喜欢看纪录片,就在于它像历史教科书一样。纪录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历史。这也是纪录片的生命力所在。

基于这样的定位规定,纪录片决不容许任何虚假或虚构。

但是,纪录片的作者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在编片时。只有文字叙述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画面。怎么办?纪录片总不能只有文字叙述或字幕而没有画面,那就成了文字作品,而非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作者往往采用一些“替代品”:如一些影视资料,一些照片、绘画作品,再就是采用一些“空镜头”。有了这些东西既弥补了画面的不足,又给了观众视觉上的满足,又有一定的表现力,丰富了纪录片的变现手法。这种方法成为纪录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有时候作者“上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即使再也无法寻觅到一些影视资料。一些照片画像,而“空镜头”又不能过量使用。这种情况下,作者采用“场景再现”的方法来补充画面我认为是可以的。他既解决了编辑剪辑技术上的难题,又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可视性。但是纪录片的“场景再现”也只应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如果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就不应随意使用。这样,就会使一些作者不愿花力气去寻可用的各种资料,而愿省时省力去搞一些毫无表现力的“场景再现”,出现“场景再现”多而滥的情况。所以使用“场景再现”应该慎之又慎。

二、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场景再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严格遵守纪录片人生、纪录片生活的原则,作者只能作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展示者,思考者、坚守真实的原则,不能有任何虚假和虚构。前面说过,纪录片与其他任何电视种类作品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是真实生活的真实纪录,观众也是把它作为真实的生活来品评与欣赏的。既然如此,“场景再现”也只能再现历史上、生活上曾经有过的场景与活动。“场景再现”的事件和场景必须查有实据,绝不能凭想象虚构一些场景和事件来“再现”。

一是“场景再现”还必须注意细节的真实。有的作者认为只要大的事件和场景是真实的,细节就可以不必认真,这也是不对的。有时候一个细节的真实与否能够决定影响观众对整部片子的信任程度。一个细节虚假了,会影响观众对整部片子的真实性怀疑。应不但要做到细节的真实,甚至每个道具都要真实。不能把现代材料形态的道具搬到当时不可能有的场景中。让观众看出破绽,大大影响观众的收视兴趣。

二是“场景再现”的部分一定要与纪录片的其他部分有明显区别,告诉观众这是“场景再现”,而不是纪录拍摄的。有的纪录片用光线的明暗,有的用色彩的不同,有的明确地用字幕标出这是“场景再现”……这些做法我觉得都可以。总之,要明确地告诉观众。因为你明确地告诉观众。观众才会以“场景再现”的眼光来观看。就会自觉地用区别于欣赏纪录片的眼光来要求衡量,对其中的一些拍摄手法就不能用拍摄纪录片的手法来要求。如果你不明确地告诉观众,而观众自己看了过大半天才看出是“场景再现”,这也会对观众的收视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三是“场景再现”的画面朦胧一些、含蓄一些为好。不必那么清晰,纤毫必现。笔者曾看过一个拍摄一位科学家的纪录片,在表现到这位科学家少年青年时代便刻苦读书,有钻研精神的时候。“场景再现”画面上出现了科学家年轻时深夜读书的场景。笔者认为这样做虽然表现了科学家苦读的情景。但是由于太“直白”,而失去了含蓄。本来科学家苦读的情景会是丰富多彩的,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现在一个直白的镜头把人们的想象全打消了,科学家的苦读便被框定在深夜灯下读书一种情景上,就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所以说,“场景再现”的镜头最好含蓄一些、朦胧一点。不必那么“写实”。

以上是对纪录片“场景再现”的粗浅思考,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重视,以便“场景再现”得到更好地运用。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含蓄真实
含蓄
忘了含蓄
含蓄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