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不死

2009-04-14 04:37赵立波
百家讲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杨修曹丕曹植

赵立波

史载,曹植自幼极为聪慧,年十余岁便能“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有一次,曹操看到曹植做的文章,大为惊叹,但心中疑惑,便问曹植:“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跪下来回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

当时,邺都铜雀台新成,曹操带着儿子们登上楼台,让他们分别作赋。曹植很快就写了出来,富有文采且洋洋洒洒,曹操非常惊奇。所以对曹植“特见宠爱”,认为在诸子当中“最能定大事”。

然而,虽然身为曹操最为宠爱的三公子,曹植却常常因任性而行,饮酒游宴而错过了曹操几次想试用他的大好机会,再加以曹丕的“御之以术”,他不仅失掉了做太子的可能,还渐渐地从青云直上跌向低谷,以至虽才高八斗却终成悲剧。

白马纵横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就是曹植29岁之前的形象,一个出身显赫的公子能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魄殊为可贵。曹植当时的自我感觉一定很好,你想:父王的霸业如日中天,自己年轻气盛且文采斐然,身边的文士互为唱和,这日子岂不美哉?更何况,心腹谋士杨修多次密授机宜,父王会在不久后立自己为嗣,世上的得意仿佛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的身上。

然而,就在曹植暗中得意的时候,不利的脚步正一步步向他悄悄走来。

一次,曹操欲派曹植掌握军权,带兵出征。明眼人一眼即知,这是曹操要重点培养曹植。曹丕得知这个消息极为恼火,与身边的谋士密谋后想出了一条计策。曹植出征前,曹丕准备了好酒、好菜,与曹植一起喝酒,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曹操多次派人来传唤,曹植仍然昏睡不醒。如此酗酒势必延误军机大事,曹操一怒之下取?肖了让曹植带兵的计划。自此,曹植失去了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机会。

一次曹操出征,曹植和曹丕并行送别,曹植大显身手,高声称颂曹操的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曹操听了非常高兴。此时,曹丕显得极为失落,文采是比不过弟弟了,可怎么才能夺得父王的欢心呢?这时,曹丕手下一个叫吴质的谋士献策道:“王当行,流涕可也。”曹丕恍然大悟,顿时满脸悲情,哭拜于地。这看似并不高深的计策十分奏效,曹操深为感动,大家也多以为曹植文采有余,而父子之情不足。自此,曹丕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机会。

文人常常喜欢把自己托付于沙场,而不是笔墨。杨修在世时,曾写过一篇《与杨德祖书》,其中毫无矫情地说:“辞赋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我虽然德浅,地位仅是潘侯,但还是希望努力尽忠朝廷,施惠百姓,建立不朽的功业。铭刻金石怎能以写作为功绩,靠辞赋做君子呢?”曹植也一样,他从来没指望以文章效力,但似乎前世注定他此生只为文章而生。那诗中的一匹白马正仰天长嘶,奔赴沙场,可又有谁知道,他的白马也许只能徜徉在醉醺醺的梦境之中,在冰冷的笔墨之上宣泄几声不平。

马蹄声声破碎,青春片片凋零。

智囊崩溃

自杨修被杀后,曹植抑郁空前,并体会到杀鸡儆猴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杨修死后,曹植不仅失去了良师益友,而且他的智囊集团也从核心人物一一瓦解。

杨修(175—219),字德祖,陕西华阴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簿。史载,杨修被杀的原因是“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则是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杨修25岁时,“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才华出众,曹操任他以主簿一职,“总知外内”,对他十分信任。因此,“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之交好”,可见杨修在当时是多么走红。

同为才子,不免惺惺相惜。曹植对杨修很是赏识,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斗争。史载:“植既已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差点儿就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氏兄弟、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

且看双方夺嫡的力量对比:

曹植(杨修丁仪丁廙)

曹丕(司马懿陈群吴质)

双方的参战人数大体相当,但曹植还是稍弱一些,杨修在世时还可以勉强支撑,待其遇害后,曹植阵营便逐步被瓦解。再看曹丕阵营,“吴中四友”之一的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及谋略是公认的汉魏谋土和大臣中的上上人选,而且吴质内心深沉,文采也佳。

杨修在夺嫡过程中非常卖力,曹操几次试曹丕、曹植才干的计策都被他攻破。有一次,曹操令二子各行邺城门,却暗中吩咐门吏不许放走任何人出关。曹丕先到,门吏阻拦,曹丕不得已退回。曹植听说后,很紧张地问杨修怎么办?杨修嘻嘻一笑说:“公子奉王命出关,如有阻挡者,拿刀杀了他们就可以了。”曹植依照杨修之言,等到了门口被门吏阻拦时,便大声呵斥说:“我奉大王的命令出关,今天谁要敢阻拦我,别怪我手下无情!”于是,曹操认为还是曹植比较有能力。后来,有人秘密向曹操打小报告说:“这些办法都是杨修教给公子的。”曹操听后大怒,不那么喜欢曹植了。

杨修还曾偷偷地给曹植写了十几条应对的条子,告诉曹植说如果你父王问起,你就按照这条子里面的内容答复他。曹植很听话,背得滚瓜烂熟,曹操每次向他问讯军国之事,他都能对答如流。曹操难免心中疑惑,日后得知又是杨修的主意,极为震怒:“匹夫安敢欺我耶!”便有了杀修之心。

《三国志》中记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于是以罪诛修。”

抑郁当头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曹植手足无措,忧心不已,不知道做了皇帝的曹丕会用什么方法收拾自己,他所作的《七哀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明明是悲叹自己,却又只能把自己隐喻成妇人,足见其心何其苦也。

曹丕即位后,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开始理政朝纲,大小官僚尽皆升贺,一片欢腾。

一日,华歆上殿来奏说:“鄢陵侯曹彰已交割军马,赴本国去了;临淄侯曹植、肖怀侯曹熊两人竟不来奔丧,理当问罪!”曹丕听奏,立即派了两位使者分别前往临淄和肖怀问罪,曹熊惊惧之下上吊而死。

后来,临淄使者报告说:“临淄侯整天与丁仪、丁虞两兄弟饮酒作乐,傲慢无礼,听说使者到了连地都不下,端坐不动。丁仪还破口大骂说:‘过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为世子(继承人),结果被奸臣所阻,现在先王刚死,就来问罪于同生骨肉,这是为什么?丁廙也说:‘我主聪明冠世,

自然应当继承王位,现在反而不得立为王,你们那些大臣不识人才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呢?后来临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将臣乱棒打将出来。”

听到这里,曹丕不由得大怒,马上命令许褚率领虎工军三千,火速到临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带兵来到临淄,直人曹植的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虞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卧伏桌边。许褚下令把他们一个个捆起来,押入兵车,府中的大小官员也都拿将起来,随曹植一同押往邯郡,听候处理。

曹丕的母亲卞氏得知曹熊吊死,心里甚是悲伤,后又听说曹植被抓了起来,丁氏兄弟被杀,更是吃惊,急忙上殿去见曹丕。她哭着对曹丕说:“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轻狂,是因为他自己仗着胸中之才,所以放纵。你应该念同胞之情留下他的性命,这样,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瞑目了。”曹丕道:“我也深爱他的才学,怎么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训他改变自己的性子,母亲不必担心!”

卞氏走后,华歆劝谏道:“子建有才有智,终将对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为后患。”曹丕叹了口气,说:“我早有杀他之心,只不过母亲之意不可违背。”华歆说:“人都说曹子建出口成章,臣不信,主上可以召见他,以才试之。假如不能就杀掉他,假如能就贬谪他,以堵文人之口。”

过了一会儿,曹植上殿来见,惶恐地跪在地上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你怎么敢仗着你的才学蔑视礼法呢?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于七步之中吟诗一首,如果能作出来,就免你一死,如果作不出来,就加重治罪,绝不宽恕。”

曹植听得难过,紧锁双眉,万般苦痛。此时,七步竟成了生死之间的距离,而二十个字竟是生死密码。心痛之中,曹植迈开了历史上最有质感的脚步,写出了字字泣血的悲愤控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这《七步诗》在中国诗史上可谓一绝,大概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逼迫反倒成全了曹植的诗名,让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别有风味的插曲。

诗文万象

曹植的诗文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归根到底,是他人生中的诸多不幸影响了其创作。从早期与晚期作品的风格中,可以窥看到曹植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激情、浪漫、抑郁、幻灭等情绪的跌宕起伏,故而作品中人物性格也极为复杂。

最值得一提的是,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曹植的作品保存下来的数量最多。他的诗是民歌体,同时也融入骚之情、赋之韵,通俗流畅而不失典雅华贵。这种诗风直接影响到后世及唐代那些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曹植的文章文辞华丽,充实而说理,文章涉及当时的多个层面,包括对当时领导者的上疏、建议,自己本人的“检讨书”以及对内忧外患的独到看法,以至层层辐射,最终成就了文学史上最为饱满的一位大家。

曹丕当选为太子后,当时所有的邺下文人都聚集在邺宫宴饮。败局已定的曹植,不由得开始小心谨慎。曹丕亲口要求曹植为自己献上一首诗,曹植微笑着看着众人,稍微停顿一下,便作出了一首《公宴诗》,大意是说:“上天降下充沛的雨露,草茂花鲜葱茏又芬芳,宾客俱在大公子的身旁……曾经听过诗人的话语,不醉不能回家进门廊。衷心祝愿大公子健康长寿与日月齐光,完成如周公统一一样的大业,代代相传谁都比不上。”曹丕深知这是曹植向自己言败的开始,所以听了很高兴。

曹丕即位后,曹植有了切痛身世之虞,真正开始了迁移的生活,就像一颗被遗弃的草籽随处吹落。有一天,曹植读到秦史《咏诗·黄鸟》有所感发,一边写一边哀叹:“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三良”指春秋时为秦穆公殉葬的三个忠良臣子。曹植谴责秦穆公以人殉葬的非礼寡情,哀怜三良的无谓牺牲,认为忠义在于“捐躯赴国难”,而不是随君从葬。

这个时候,正是曹植立功无路、尽忠不得,且有杀身之患的时候,他似乎也预感到自己将形同随葬,实现生平愿景的可能似乎越来越小。

曹植还写过一次“检讨”——《责躬》,此文冗长而沉重,大气而悲凉。曹植语气顿挫慷慨地写道:“我这无知的小子,仰仗父兄而骄傲自满。举止狂放而触犯法网,行为失礼而把制度扰乱,冒犯了我朝廷的礼仪。国有国家的恒长大法,削我爵位夺我封地……我这无知的小子,率犯过失几乎成元凶。死后羞见先父的神灵,苟活愧对大魏的朝廷,岂敢傲视仁德的兄长,确实仰仗皇帝的恩情。生命长短事先测度难,经常忧虑卧病难清醒……”

相信曹植在写作此文的时候必是满腹的委屈,必是泪眼滂沱,自己有什么罪呢?无非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罢了。但他没有办法不这样违心作文,他想活着,而且还不想平平淡淡地活着,他要的生活如乞丐等待富人的施舍,可当局的君主却是如此不近情面!

子建不死

曹丕驾崩后,曹睿登基,是为魏明帝。

曹植曾热情洋溢地给曹睿写了《求自试表》,希望这篇文章能感动曹睿,自己重新得以重用。但曹睿对这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嫡叔王总是放心不下,曹植因此屡遭徙封,“植常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在这样的状况下,曹植还多次给曹睿写信,希望“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兔之捷,以验博噬之用”,明帝不仅未予理睬,又于太和三年将他徙封为东阿王,且处境日坏,甚至“陋同匹夫”。

逼迫、迁移,这些胜过酷刑的折磨到何时才能告一段落?公元232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曹植终于在抑郁之中英年早逝。一个大才子终于在同宗的不断折磨下亡殁,抱负也化为一片烟影。

曹植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神圣的追求,忍耐恶劣的环境,在痛苦、压抑、幻灭中保持真实的自我。在危险的政治气候中忍辱负重,心中还念念不忘社稷之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名声和文章才能相得益彰,让文学史歌颂,让后人传扬。在后人心中曹植将永远年轻,像一粒晶莹剔透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

曹魏的江山终于没能保持多久,就转给了司马家族。曹植没能亲眼看到本家政权沦落的一幕应该是幸运的,如此他就可以少一些痛苦的经历,于是厚重浩大的文学书库存放了他的灵魂,将一颗劳顿的心永远安放,他在文学、历史之间的娓娓道来,让我们真实地感到他不曾死亡。

乱世的是非早已灰飞烟灭,那些谗毁、那些贬谪早已成就了他文章至上的灵秀。文字倘是宝剑,那些灾难就是大火,在那里,曹植炼就了不死之身,文字成了他的舍利子,使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显得晶莹耀眼。

千年后,谁还记得那些宫阙?倒是曹植的文字于青史之上继续生长着他的生命,向世人昭示子建不死。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杨修曹丕曹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七步诗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浅谈杨修之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杨修的职场EQ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