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义生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还未解决贫困问题。于是穷乡僻壤的健壮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无论男女老少纷纷涌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打工,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来支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一方小天地。仔细看看在这庞大的打工阵营,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是三四十岁的夫妇。他们那上着小学、初中的孩子自然就留在了家中,跟着爷爷或姥姥过日子。对于这类学生,就是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少年儿童,笔者称之为“留守”学生。笔者对本校学生家庭进行过普查,发现全校874名学生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有266人,占30.5%;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有318人,占36.4%;综合起来,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的学生占66.9%。随后,笔者又对邻近的几个乡村:都塘、茶源、塘夫、紫溪、绿埠头、白沙、大庙口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越是接近城市的乡镇学生其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越少,越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乡镇学生其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越大。正所谓穷则思变,利所趋也。这类“留守”学生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呢?普遍认为持好者甚少,变坏者颇多,特别是男生。对此,笔者颇有感触地谈几点看法,以求引起同行的重视,唤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留守”学生的不良表现及其危害
由于监护人的失控,有些“留守”学生慢慢染上了社会恶习,他们无视校纪校规,没有遵循《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小年纪便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常常是有家不归,东游西荡,三五成群地吃喝玩乐,打架斗殴。吸烟,酗酒,赌博,留长发,染发,玩电游,进网吧,偷盗,抢劫,几乎成了他们的共性,有的还在外租房卖淫,嫖娼,与黑社会有联系。由于他们沉溺于吃喝玩乐,根本没有心思学习,所以他们坐在教室里也心不在焉,无精打采,上课不听,作业不做,不管老师在场不在场,想走便走,想来就来。下课了,嘻嘻哈哈,满口污言秽语,吹口哨,起哄,损坏公共财物。早晚自习不进教室,晚上就寝不进寝室,东游西荡,谈情说爱,更有甚者,双双躲进树丛,通宵达旦。如果走访他们的家庭,遇到的间接监护人,也都是七老八十的根本无法管制他们的长辈了。听到的不是“好几周没有回来了”,就是“前几天来了十几个到家里吃喝打牌。然后院子里就出现了鸡被捉,钱被偷,车被盗等现象”。
鉴于“留守”学生的种种劣迹,虽然只是部分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已看到其发展下去的危害性。
1.对自身的危害
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世界观形成时候,他们荒废了学业,危害了身体,也葬送了前途。他们这一群体看到的只是江湖义气,野蛮、暴力,其法制观念淡薄,踏上社会便成了黑社会的后备军,在他们心目中就只有强取豪夺,欺弱怕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
这类学生在校就读这段时间,虽然没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待,但他们平常的花费都是很豪气的。衣裤讲料子,烟酒讲牌子,坐车讲档子。他们的钱从何而来?还不主要靠在外面卖苦力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起早贪黑一分一角地积,成百上千地寄,只盼“子成龙,女成凤”,没想到适得其反。去年我校105班有一个唐某学生,父母在广东打工,家里的一头大黄牛就交给该同学放牧,早上放完牛来校读书,下午放学回家牧牛,不到一个月,这个同学自作主张把牛卖了,买了一台旧摩托来学校,带着那帮“铁哥们”到处兜风。后来父母寄的钱不够花,索性连摩托车也卖了。还有去年毕业的110班同学李某,由于在校期间是“留守”学生的一分子,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毕业后到他父亲打工的厂里做事,结果不上班,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吹电风扇,还要吃好的、穿好的。父母生气了,叫他回去,他说:“好,拿两万块钱来。”由此我们看到对家庭造成的不仅是经济损失,失去的无法估量。
3.对社会的危害
由于监护人的失控和社会某些监管部门不力造成了这一批批“留守”学生,他们流向社会需要生存,然而他们无能为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用正常手段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在父母“断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对他人利益、公共财产,甚至国家利益、他人生命造成威胁。小则偷鸡摸狗,牵羊宰牛;大则杀人放火,走私贩毒。有这样一个学生,天生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小学期间成绩多次全学区第一,上初中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生病,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慢慢失去了家庭的管束。双休日常常不回家,开始是走亲访友,后来干脆到同学家玩,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但还是考上了中专。后来在中专偷盗被开除学籍,后到广东打工,可他不安心繁重的体力劳动,结果与人合伙抢银行被枪毙了。本是一个可用之材,结果染上恶习,走上歧道,过早夭折。难怪有人说“留守”学生在校是废品,在家是毒品,在社会上是危险品。
二、“留守”学生不良表现产生的原因
1.经济大潮的冲击
地处偏僻的乡镇,自然条件差,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一年所得的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送子女上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只得另寻门路外出打工来筹集学费。万一碰上天灾人祸,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就更加失去了监护能力,导致了“留守”学生的不良发展。
2.读书无用的影响
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钱”才是衡量家庭贫富的唯一标准。要过好日子就要有钱。子女读不读书,读好读坏都无所谓,读完初中捞个毕业证,在外面打工好找工作些而已,读个中专大学将来找工作还要求爹爹拜奶奶,总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读那么多书没有用。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单例:我们村子XX读了大学才800块钱一个月,XX读个技校在广东有3000多块钱一个月。
3.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是社会赌风日盛,这是影响“留守”学生最直接的因素。只要是双休日,无论是校内校外,学生耳闻目睹的是麻将、扑克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赌博,随处可见。而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失去了家庭监控,更有机会观看和参与,回校后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在自己内部玩起了赌博活动,有时为筹集赌资只好偷、抢,铤而走险。二是电游、网吧这些带有营利性质的场所,虽然离校较远,有些学生课可以不上,饭可以不吃,双休日就沉溺在其中。有这样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和儿子。母亲为了儿子读完初中到广东打工。父亲与本村一寡妇关系微妙,儿子在校读初二。凭着母亲的支持,儿子开始用功读书,后因接触一些不良同学,离家不远,也不愿回去,双休日就与那帮兄弟去城镇玩电游,久而久之被拖下水,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三是离异现象的影响。随着外出的家庭的越来越多,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加之分居等多种因素的促成,导致许多婚姻破裂,直接影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解决措施
大家已经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留守”学生的出现这一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这支队伍的壮大,又如何使这些“留守”学生走出误区得到温暖。笔者对此有以下想法和做法。
1.强化政府行为,依法实施义务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办学,也就是说,政府是办学的保障,群众是办学的后盾,学校是办学的实施者。政府要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让家长理解送子女读书是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不履行监护人的职责是违法行为。政府可以采取强硬措施让父母负起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当然学校管理也应该加强。
2.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管理网络
目前省、市、县各级教育机构都设立了“关工委”,因各种原因,“留守”学生没有成为“关工委”重要关注的群体,笔者建议各级“关工委”应与学校加强联系,要求学校对在校的“留守”学生摸清底子,造具名册,立案归档。学校对“留守”学生应逐一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络手册,学校须设立专线电话,及时沟通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和往返情况,如果发现重大意外应逐级上报,采取挽救措施,防止“留守”学生的失控。
3.正面诱导,加倍关爱
首先要让“留守”学生懂得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道理,“留守”并不是学生的错,反过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磨难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能使一个人坚强起来,通过正面诱导使他们走出自卑的误区。再说“留守”学生在家庭已经失去了一份关爱或全部关爱,如果来到学校,走向社会还得不到关爱,反而是歧视,这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失衡,心中的阴影会越来越浓,作为老师应及时找他们谈心,开导他们,同时教育其他同学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无论在社会、学校、家庭都感到温暖。《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4.制定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
学校对本校的“留守”学生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哪些老师管理哪些学生,特别是双休日也要采取教育管理措施,有条件的学校应办好学生食堂,提高寝室、浴室及娱乐场所档次,优化食宿条件,让学生乐意在校食宿,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表现良好,转变快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及时在校内表彰,省、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每年或每期对各地“留守”学生的典型进行奖励。
5.成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大部分变坏的“留守”学生是由于双休日失控而慢慢走上歧途的。我想如果学校在双休日里为他们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活动的话,也填充了这一教育管理空档。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知识竞赛;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应该有专业教师指导,有具体的方案和目标,学校还可以在开餐、住宿等方面为他们开方便之门,使这类学生得到家庭般的温暖。我相信这样一来,这类学生的转变会很快的,家长也会放心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