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坚持性也较差,即使优秀学生也是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学生自己“喜欢”这就不同了,喜欢小动物的学生,趴在地上看一只蚂蚁,能持续几个小时;喜欢动画片的学生,经常一看就是老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没有任何兴趣的强迫学习,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还会挫伤学生上学的愿望,打击学生的信心。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老师的训斥或责骂。这样的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要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老师,乐于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任何压抑,感情得到释放,他们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动脑”,到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来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思考、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手脑并用,充分活动,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错了没关系。因为学生不说,教师就不知道他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大胆发言,把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表达、学会表达。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的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