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灿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其心理结构并非一块洛克似的“白板”,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它总是要通过预告、信号、暗示等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开始便唤起一种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过程,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1]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接受规律,不断积累“预成图式”,积极修正和改变“期待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标题引发期待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人们在阅读文章时,看到文章的标题往往浮想联翩,阅读期待可以从破解课文的标题入手。标题训练,即以标题为线索,预测文章的主题和文体形式。例如,看到《包身工》《纪念刘和珍君》这样的题目,学生应当联想到写人记事的有关“预成图式”:记叙的一般要求、人物描写的各种方式,设想这些人物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反映了个人怎样的人格、品质或整个社会的什么问题。在分析课文标题以引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期待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逐词析题,综合考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显示了文章的范围、主题、文体等,是思考的突破口,要逐词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考虑整个题目。如《雨中登泰山》,泰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这应该是一篇游记散文。“雨中”是对“登”的修饰,强调了登泰山时的特殊天气,这篇文章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记事明理,“雨中”这个词所呈现出的特殊情景都将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点。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便于迅速把握文章的精华。
2.阅读期待的一般顺序为体裁——主题——内容——结构 —— 艺术手法
在详细阅读之前,可以让学生按步骤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阅读后对比原文,找到差距。
(1)估计文体方向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是说理还是议论抒情。
(2)估计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3)估计应当写些什么,用哪些材料。
(4)行文思路如何,即怎样安排文章的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各种体裁的表现手法、艺术韵味和魅力有什么不同。例如,小说中的人物是复杂的,常常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而散文基本上写的是真人真事,情感比较浓烈,常采用细节来勾勒人物特征;戏剧文学主要通过个性化的对话和紧张的戏剧冲突来塑造人物;而抒情诗中,人物常被简化处理,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标题期待文章结构和艺术手法的训练对文章的题目是有要求的,只有那些学生相当熟悉的标题(学生读了题目后,文章的体裁、主题、内容都一目了然),才适合使用阅读期待来猜测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如果学生猜测的文章主题和内容与课文大相径庭,他们所构思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就与课文失去了对比的意义,也就难以找到自己阅读期待与优秀作品之间的差距,所以要选用熟悉的标题。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蝉》这样的说明文,文章的内容很明确,标题期待的重点就可以放到预测文章结构和艺术手法上来。荔枝是南方常见的植物,将荔枝作为说明对象就是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知识。那么,可以让学生提前期待一下,作者对荔枝生态结构的说明采取怎样的说明顺序,是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还是由整体到部分;文章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增添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还是引用。可以让学生尝试期待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广泛地调动一切与荔枝有关的阅读期待,然后在阅读原文时将自己的阅读期待与作品相比较,找到差距。
二、空白期待
正如伊瑟尔所言,“文本”是一个自我开放的召唤结构,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写作中“意不衬物”“言不尽意”的“语言缺失”,造成了文本的“空白”“不定点”,文学作品留下的这些空白往往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教学的难点,这需要学生调动各种文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填补空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空白期待不同于文章的内容期待,空白是作品中没有明确表达的意蕴,是潜在的,因此这种期待没有标准答案;而内容期待有特定的答案,作者已将内容呈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具对比价值。文学作品讲究意蕴,常常留有空白由读者展开想象去补充。要善于发挥阅读期待的补白作用,训练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空白进行想象、猜测,从而体会到文章语尽而意远的妙处,培养学生领悟和品味文学作品意蕴和情趣的能力。
1.内在意蕴期待
在文章《药》的结尾,鲁迅先生为夏瑜的坟头添了一圈红白的花环,这个花环到底有怎样的潜在意蕴,我们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猜测。学生在深刻分析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做出多种合情合理的猜测,这样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自主地感悟、品味文章,理性、深入地分析问题。教师的职责在于鼓励他们多思、多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补充。
2.续写训练
除了对文章内在意蕴进行阅读期待以外,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续写训练,依据原文的题旨和情节发展趋向,展开想象,编造一个合理的结局。《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心理感受入手,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构思和续写文章的结尾。
三、艺术表现期待
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经典作品在语言文字上的绝妙,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特定的中心展开联想与想象,设计适宜的情境,然后与作品对比,感受相同中心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例如,《药》结尾写坟场的静是很经典的死寂,学生直接品读恐怕感触不深,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描写,发挥想象,描绘“坟场的死寂”和他们头脑中展现的一幅幅图画。学生们也会使用一般的烘托,如“凄厉的寒风”“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鞋踩在地面上枯草的咯吱声”,以及“静得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这样有声衬无声的描写,反复读来却不如鲁迅先生笔下死静的坟场更令人毛骨悚然。当学生反复比较课文与自己的作品,探寻两者之间的差距时,才真正发现鲁迅先生的高明。
期待艺术表达的做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品味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不同氛围的场面描写等。所有精彩的具体细节都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读前期待,然后对比原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描写的精妙。例如,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让同学们在读课文之前先来描写一下山上的小屋,要求写出小屋的轻灵自由、静谧含蓄,以及画面充满清新自然、温柔和谐之美。再对比原文分析作者的精妙之处。
总之,不管哪种期待活动,最终都要有意识地对照原文,总结成绩,寻找差距。课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的阅读期待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到这种差距,有意识地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找到缩小差距的办法,积累经验,迁移运用,巩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期待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如果发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就应多体验生活,从文章中感悟生活并且有意识地记忆;如果观点不够深入、论据不充分,就应汲取观点、搜集论据;如果觉得情节独特、结构布局精妙,就应在比较思索过后加以总结记忆。一言以蔽之,阅读期待活动之后,思索、总结、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