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

2009-04-14 08:46张英丽
高教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选择影响因素

张英丽

摘要:本文对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及学科、性别、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从学术工作条件、学术工作本身和学术工作人员三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学术职业对高深知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肩负特殊使命,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的社会里发挥着关键作用,下一代从业者的培养对于该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博士生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承担起为学术职业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学术职业能否吸引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加入、哪些因素影响着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选择,明晰这些问题对于学术职业自身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设计

1. 调查背景

我国的劳动就业市场正逐步完善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博士生的职业选择机会增多并日益多元化,但高等学校依然是博士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博士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他们的学习经历如何、所接受的教育怎样、有多少人毕业后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博士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更关系到学术职业的未来发展。为获得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和影响因素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对在读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学习经历、职业选择、职业准备三个方面共169个变量,以此来反映博士生的培养状况及其与学术职业之间的关系。

2. 调查对象

我国的博士学位分学术性与专业性两种。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目的在于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因而,攻读学术性学位的博士生才是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学术职业后备人才的调查就限定在学术性博士生中,但攻读学术性学位的博士生的培养类别也是多样的,有统招、自费、定向等。定向生一般由所在单位资助攻读学位,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统招和自费生则在毕业时重新选择就业单位,这些人才是潜在的学术职业从业者。因此,调查对象进一步限定在统招/自费攻读学术性学位的博士生中。

3. 问卷发放及回收

对博士生的调查因条件所限,仅在武汉市两所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进行。调查于2007年5-6月间进行。5月初,我们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300份,共计发放600份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统招、自费的学术性博士生进行调查,无年级、学科、性别等限制。截止到6月底,共回收有效问卷536份,达到89.3%的回收率。所调查的学生分布在11个学科(军事学除外),在校学习时间从一年到四年以上不等,女性较少(34.8%),少数民族学生占6.6%,单身的占66.9%,大多数(88.2%)是统招生,平均年龄28岁。

二、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曾有“师资型研究生教育”之称,主要为学术职业培养后备人才。早期的博士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进入到学术职业。对1985年研究生毕业去向的调查显示,有58.5%的人毕业后进入到部属院校任教师①,如果加上到地方院校的毕业生,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一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就业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博士生的职业选择机会增多并日益多元化。而且,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相对短缺,使学术人员日益感受到维持学术工作正常进行所需条件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使学术工作评价逐渐偏离学术目标,致使建立在评价结果之上的学术聘任的合法性出现危机;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它逐渐失去以往的精英地位,大学教师在世人心目中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神圣而崇高,这些都使学术职业变得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博士生仍然表示毕业后愿意进入学术职业。在问及“您毕业后是否愿意成为大学教师”时,50.7%的人回答“是”,39.1%的人回答“有可能”,只有10.2%的人选择了“否”,这说明学术职业对在读博士生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这些潜在的从业者有着强大的感召力。

1. 学科、性别差异

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选择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那些与市场、产业界等联系相对紧密的学科如化学、经济学、物理学,博士生不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相对高一些;而那些相对远离市场的学科如哲学、文学、教育学,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就相对高一些。各个学科的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选择上差异比较显著:最高的是教育学,有92.9%的博士生表示毕业后会进入学术职业;最低的是化学学科,只有38.4%(见表1),这是两个极点。选择学术职业的博士生中女性占34.8%,性别加权后女性占52.8%。假设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得出的概率P-值为0.108,若取显著性差异值α为0.05,则概率P-值大于0.05,可以认为结果与原假设相同,即不同性别的博士生在考虑毕业后是否选择学术职业上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学术职业对博士生的吸引力较强,大部分人有毕业后进入学术职业的意愿,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学科差异,男生和女生对该职业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

2. 工作场所上的差异

在学术工作场所的选择上,博士生对不同类型与层次高校的兴趣程度也不一样,他们选择上的优先次序与这些大学在层次上的排序比较一致:选择“最优先”到“985工程”院校(57.7%)和“211工程”院校(49.7%)的比例大致相当,有较少的人(18.7%)“最优先”选择到一般本科院校工作,仅有3.8%的人选择了“最优先”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见图1)。

在工作场所的选择上也存在学科差异:物理学博士生选择“最优先”到“985工程”院校的比例最高(62.6%),最低的是哲学(38.5%);在“211工程”院校上,选择“最优先”的最高比例(58.5%)是化学学科的博士生,最低的是教育学(35.7%);选择“最优先”到一般本科院校工作的极端比例分别是历史学(50%)和化学(12.4%);博士生选择“最优先”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比例在各个学科都比较低,最高的哲学学科也没有达到10%。

男生和女生在未来工作场所的选择和对这种选择的现实性感知上存在不很显著的差异。在“985”和“211”院校上,男生选择“最优先”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而对一般本科和新建本科院校,女生选择“最优先”的比例略高于男生。尽管相对较少的博士生最优先选择到一般本科(18.7%)和新建本科院校(3.8%)去工作,但有相对较多的人认为他们选择到一般本科院校(52.7%)和新建本科院校(33.4%)工作是比较现实的(见图1)。这反映出博士生对就业市场的比较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岗位在研究型大学里,更多的岗位是在数量众多的一般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里。

注:关于优先程度的题目,选项有“不高”、“一般”与“最高”。关于现实性的题目,选项有“不可能”、“有点可能”与“极有可能”。图中显示的是在优先程度上选择“最高”和在现实性上“极有可能”的比例。

3. 工作岗位上的差异

博士生学历经历的主要部分是学会如何做研究,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周围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也是研究,在这样的氛围里,博士生的兴趣应该主要在研究上,也应该对专职研究岗位更加感兴趣,而调查的结果却并非如此。调查显示博士生对专任教师岗位最为有兴趣(77.4%,其中52.2%的人选择了“有兴趣”,25.2%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兴趣”),有44.3%的人对专职研究岗位和成为院长或系主任感兴趣,另有24.4%的人表示对专职行政岗位有兴趣。较高比例的博士生对专任教师岗位感兴趣,这可能是由于这些人更喜欢教学而非研究。在随后的访谈中,很多选择学术职业的博士生也表示是因为喜欢教学、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享受那种教学相长的感觉才选择到大学里工作的。

猜你喜欢
博士生选择影响因素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