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2009-04-14 04:38易平安
教师·上 2009年1期
关键词:跳绳生活化创设

易平安

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内在价值和魅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呢?

一、感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越高,越有兴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采用“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学中应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材,把生活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在上课一开始开展别开生面的30秒钟跳绳比赛,让学生分别记下各自跳绳次数,然后教师也提供自己跳绳次数的信息:我跳的次数比王××同学的 2倍还多3下,我跳了几下?这样通过让学生亲历活动感知生活素材来分析自己身边的问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涨,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一下子就把数学学习与生活拉近了距离,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思生活经验,培养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如果课堂上教师不断地问,来个“满堂问”“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就会被动地应付,课堂看似热闹,实际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探索空间,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反思生活经验,自主发现问题,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课上出示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

两组同学一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

请同学们做判断:哪组同学跳绳的本领大?同学们提出多种意见:

第一种:求出两组中每个同学的和进行比较,但由于人数不同,这样比不公平。

第二种:两组同学—一对应比较,如第一组的1号和第2组中的1号比,2号和2号比……看哪组获胜的次数多;由于7号无法比较,也不合理。

第三种:让第二组去掉一位同学,再和第一组比,但又有同学不同意,认为既然是组与组比较,集体不能随便抛弃个人。

……

同学们提出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方法来反映两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本目标所在。这样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思考问题,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想象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真实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意义。

三、创设生活情景,促进主动探索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我们学校一年级有60名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教师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身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四、设计“生活化”问题,提高应用技能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动手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又能做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又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课本中只有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但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如下问题:

1.一根木材长330厘米,把它截成16厘米长的小段用来装饰家具,这根木材可以用来装饰家具的有多少小段?

2.王叔叔买了165千克汽油,要把它分别装在同样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能装 50千克,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只?学生解答如下:

(1)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应该21个,但学生都知道实际却只能用20个。

(2)165÷50=3.3用“四舍五入”法应该是3只,但根据实际情况需油桶4只。

通过这种拓展习题的解答,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多种方法求近似值,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用结合。

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任编辑:胡惠明)

猜你喜欢
跳绳生活化创设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跳绳
跳绳
学跳绳
跳绳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