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调停

2009-04-14 04:37许国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内战马歇尔美国政府

许国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政府为了遏制日本扩张和削弱以苏共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实现其称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梦想,利用国民党政府反共特性,插手中国内政。美国在抗战前后进行了两次调停。表面上是调停国共双方矛盾,实质是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达到消灭共产主义的目的。因此在不公正的情况下,调停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调停只是延缓了内战的爆发。

(一)

美国充当调停使者是在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形势的推动下实现的。

第一,来自日本的威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东北,美国政府为避免同日本发生冲突,伪装中立,企图以牺牲中国拉拢日本来保住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促使日本对阵苏联,成为它在远东反苏的前沿。而七七事变的爆发,使美国上层改变了策略,利用中国遏制日本的扩张,实现它“先欧后亚”的方针。但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先欧后亚”方针破灭,美迫切需要中国抗战,以利其在太平洋上作战。

然而,国民政府一心想打内战,对日作战消极,相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积极抗击日军,美国政府由此断定中共这一抗日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内战的爆发只能削弱抗日力量,因此提出充当国共两党之间谈判的调停人,希望中国内部力量团结一致抗击日军。

第二,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迫使美国在抗战胜利后再次充当国共间的调停使者。当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际,美国把战后如何对付苏联当作主要问题。认为中国是苏联在远东的扩张工具,由此做出继续支持国民党的决定。1944年10月以“史迪威事件”为序幕,美对华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美新任大使赫尔利公然宣布,美只同蒋介石合作,把中共看成是苏联的代理人。于是抗战胜利后,帮助蒋运送部队到各个战略要点。然而经过几番较量,美国感到内战条件尚未成熟,于是继续玩弄和谈阴谋,制造了第二次调停。

第三,来自美国内部官员及一些有头脑的记者的劝告。当日本侵略日益加深之际,美国政府派官员到中国静观事态的发展,以便及时了解中国国情。而一些有正义感的记者如谢伟思、斯诺等自愿来到中国,甚至到解放区战场了解实情,向政府提出建议。

为了了解中国,1938年卡尔森作为总统特使第一个到中国并进入解放区。他将所见报告白宫,吁请美国援助中共,这将有助于打败日本,并获得中国最生气蓬勃和最进步的政治组织的友谊。卡尔森和亚内尔上将不断向国务院和海军部发出警报“日本人看来定要征服亚洲,否则死不甘休”。

斯诺、谢伟思等对中国有着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确信民族主义在战后将席卷亚洲,美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而不能与之对抗”,替代办法是疏远国民党,与共产党人建立政治联盟。

史迪威将军和战略情报局的成员也提出上述理由,希望国共合作。

(二)

正如1938年,中国行将败北的形势首次促使罗斯福下决心援共一样,1944年日本再次发动的攻势又促使罗斯福再次接近共产党。国民党在华东的溃败,使美国不得不对国民党成为战后亚洲的大国表示怀疑。罗斯福决定在限制俄国人插手的同时,让共产党以“小伙伴” 身份参加政府。1944年7月下旬由美国观察员组成的“迪克西使团”首次到达了解放区。

1944年9月美国正式介入国共谈判。1947年1月罗斯福召回马歇尔,调停失败。这期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44年9月——1945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以抗战为目的;二是1945年12月——1947年1月,这阶段是拖延时间,为蒋介石打内战做准备。

其实严格说来,1944年7月以前还有一个消极、单方面调停阶段,表现为1941年2月美国政府派总统特使劳克林•柯里劝说蒋介石以大局为重,勿打内战,首先抗日。但此时一是日本还未把矛头直接对准美,二是美国对中共还处于观察、戒备状态,故未派代表与中共沟通,参与国共间的调停。

第一阶段:1944年9月——1945年10月

在史迪威等军事外交官的积极建议下,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派出以包瑞德为首的军事观察组到延安。观察组在延安受到欢迎,与中共建立了友好关系。但史迪威等人的主张,遭到蒋介石的反对,美迫不得已调回史迪威,撤走延安调查组。1944年9月罗斯福派赫尔利以私人代表的身份抵达重庆。赫尔利以所谓“第三者”身份,要求调处国共关系。11月7日赫尔利到达延安,同中共进行谈判。

在当时的形势逼迫下,他表示赞同中共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成立联合统帅的主张。由于他延安之行的目的是摸底,因此回到重庆,就完全背叛了自己的诺言,积极扶植蒋,要求中共把军队交给蒋介石掌握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或由美国人充当统帅,国共两党各派一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来“整编”中国军队。然后由蒋介石给共产党以“民主”,承认其“合法地位”,并“邀请”若干共产党人到国民政府里去“做官”。这充分暴露了他扶蒋反共的本质。由此看来,美助蒋实现中国“统一”的方针已定,注定了调停不会成功。但调停延缓了内战的爆发,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使中共与国民党“携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并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这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消灭共产主义的本质,促使其暗中支持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当国民党溃败之时,总统杜鲁门再次打出调停牌,于是国共谈判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45年12月23日——1947年1月。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小阶段。

1.以马歇尔来华开始,到1946年8月司马联合声明发表结束。这一阶段一方面是马歇尔积极的协调,一方面是美国政府的从中破坏,致使1946年8月司马联合声明发表,马歇尔努力调停失败。但总起来说,这阶段的调停还是积极的。

马歇尔来华是出于“公平”地调处国共关系的目的,他在自我划定的范围内做到了不偏不倚,在没有任何一方以任何承诺的情况下,这位美国使者设法达成了——在华北和满州有冲突地区实行的停火安排,成立了一个三方停战观察委员会以实现和平;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禁止武器输入中国并催促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而且在他亲自参与下,制定了四大协议,即一月十日停战协议,一月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二月二十五日整军方案,三月二十七日东北停战协议等,这些为制止内战的爆发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对国民党的约束,被美再度为蒋提供的援助所破坏。例如一项关于剩余物资的特殊协定,将早先已运入中国的大量的美军装备库移交给了国民党。另外,据统计,1946年5月到6月仅两个月时间,国民党由美国帮助经海道及空中运到华北的军队达八个军;美在马歇尔来华后五个月中间,经过国民党及海军系统给国民党的物资据杜鲁门声明即达十三万美元之多;两个舰队开进秦皇岛、青岛向八路军进攻,打先锋;美国务卿贝纳斯向众议院提出十年军事援蒋法案,国务院并一再声称不从中国撤军。

2、1946年8月——1947年1月,马歇尔调停受到限制。

这期间美国政府疯狂武装国民党军队,并支持国民党对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小规模的进攻,对中共进行试探,致使马歇尔调停受阻。

美国政府不断伸出援助之手,美国海军亦不顾美国政府全权代表马歇尔而擅自行动,自动给国民党当局以任何帮助,这种援助越来越多,蒋介石越来越蛮横,尽管中共方面做到仁至义尽的让步,获得协议和保持协议也就越来越困难。这样僵持了几个月后,到1947年1月美国认为内战时机已成熟了,不需要再借调停援助国民党了,于是召回了马歇尔,调停彻底失败。

其实,调停失败,内战爆发是早已注定的,调停不过只是双方为了拖延时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三)

综上所述,美国调停的实质是借调停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调停既能帮它打败、削弱日本帝国主义和以苏共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又能在亚洲扶植它的一个殖民地,为日后称霸亚洲、称雄世界做好铺垫。

首先,1944年9月——1945年10月第一次调停,是出于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考虑制定的,美总统罗斯福认为,维护中国的抗日具有美国防第一线的作用,而内战爆发,势必影响对日作战,日本获胜,就会破坏西方横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整个地位。再者,内战的爆发,一方面俄国人会产生攫取满洲的念头;一方面中国陷于内战的局面也会对战后亚洲的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出于这些考虑,美政府一面派代表与延安沟通,一面派军事顾问到国民政府,从中周旋、调解。

其次是出于防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的考虑而制定的。美国政府视中共为苏联的代理人,他们千方百计地限制、削弱中共力量。为了降低共产党和苏联的联手危险,美国人谋求一种把延安和重庆控制在手的办法。

美国想通过调停把中共势力融化在国民党政府中,如前所述,赫尔利曾提出把军权交给国民党或美国人,而共产党人则被“邀请”到国民党政府内“做官”等。同时,它通过向国民党政府提供援助,给中国以“四大强国”之一的国际地位,来支持蒋继续执政,鼓励其实行改革,使中国向自由政治过渡,以此避免内战,阻止中共取得胜利,并防止战后苏联在远东的扩张。

第三、“帝国主义美国要帮助蒋打内战,要把中国变成美国附庸这个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

马歇尔调停可以说是比较公正的,但在其背后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试看它成立的军调部担负的任务,主要是修铁路、修筑军事建筑等,显而易见是为了扶助国民政府。两者,马歇尔来华即声明“国民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自治性军队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统一不能实现”。要求马歇尔“以适当可行的方法运用美国影响来达到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的统一”。目的要马歇尔在“调解国共军事冲突”名义下,以“和平使者”身份帮蒋打内战。

美国怀着为自身利益服务的目的参与国共间的调停,势必造成有利于内战的态势,导致内战的爆发。

资料来源:《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内战马歇尔美国政府
美国政府对华北伪政权出笼的关注及应对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美国政府工程采购合同管理的主要做法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验与启示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二战时的美国“军事设计师”——马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