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增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时期,大力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发展农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民消费信贷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民消费信贷 因素 对策
作者简介:丁登林,(1964-),男,中共达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农民消费信贷是指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个人发放的用于农民家庭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大额消费费用的贷款。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消费贷款少之又少。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适时推出适合农民需求的消费信贷必将有利于我国农村需求潜力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
一、农民消费信贷因素分析
(一)农民消费信贷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农民消费信贷存在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受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制约。金融机构对农村生活性消费贷款认识不够,认为其贷款期限长、利率低、周转慢,不如发放其他贷款省事、见效快,因此,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够得力。同时,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推介不力,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力度,农民对国家的消费信贷政策了解甚少。另外,消费信贷“门槛高”,贷款手续繁杂,限制条件过多,费时费力,令农民望而却步。
2.受农村居民自身情况的制约。农村居民固定职业收入人员占比小,稳定性较差,加上农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未来消费不确定因素很多,大部分农村居民储蓄倾向较强、消费倾向下降,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收入还较低,对生活消费的要求不高,这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因素。
3.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按法律规定,农民的宅基地不能抵押、转让,其它财产也难于抵押,抵押担保难使得农民难以取得消费贷款。同时,消费信贷所需的环境,如财产保险、拍卖市场、财产评估等不健全。再加上农村消费信贷业务量少且分散,影响到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二)当前发展农民消费信贷的有利因素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5年发布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彰显了我国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我国农村经济由此进入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时期,从而为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1.农民消费观念的进步,导致消费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政策得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多年收入增长及未来收入稳定增长的预期,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开始积极转变,改善生活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在消费目标上,开始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由物质消费为主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注重丰富精神生活。具体表现为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档次、追求家庭设备的现代化、注重子女教育和增加了婚嫁、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农民的消费结构在渐变中趋于优化。据农民家庭的消费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农民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注重教育和投资保险,短期内对部分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较强。而通过消费信贷,农民消费者可以合理安排跨期消费水平,实现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必将逐渐增多。
2.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增长具有较好的政策预期。由于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的重大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进行补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等,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了5个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具体部署,给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从实际效果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8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率约45%;分年份来看, 2000~2003年,扣除物价因素,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1%、4.2%、4.8%、4.3%; 2004~2007年,扣除物价因素,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6.8%、6.2%、7.4%、9.5%。可见,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加快,政策效果明显,使农民坚定了对未来收入增长持乐观态度的信心,为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缓解了农民后顾之忧。近几年,惠及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年末,全国共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也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覆盖了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新型农村养老在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率先启动和实施,新政策创新了保费筹集方式,实行“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开展。总之,包括医疗和养老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起步和完善,将会让农民面临更小的预期风险,预防性储蓄动机必将减弱,当期消费水平必将提高,从而产生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4.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放宽,金融供给能力提高。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银监会自2006年底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新规,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末,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先后有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2008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预期2008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突破100家。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推动,将更多的改革资源投入到农村金融领域,更好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趋于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局面即将形成,金融产品供给必将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积极开拓农民消费信贷的对策
(一)积极争取政府对开办农村消费信贷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营造“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耻辱”的氛围。另一方面,为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地方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开办优惠消费贷款的补贴,增强农村信用社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利息负担和信用社利息收回难的心理负担。
(二)改变金融机构信贷观念,调整和优化农村信贷结构
目前,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将其信贷资金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活动上,基本上不考虑生活性贷款。农民为了获得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贷款,往往求助于民间借贷,或者是以农业生产的名义申请贷款,实际上却将贷款用于消费用途,其后果是民间金融的活跃和政策制定者试图增加农业生产性贷款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愿望落空及信贷资产风险的加大。其实,在正规金融中,农户掩藏真实的贷款用途本质上是一个信贷可得性问题,如果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能够向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效解决其可得性的问题,就必将提高正规金融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优化农村金融市场。在目前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时期,金融机构特别是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一是要抓住机遇,发挥主动性,解决农民消费信贷的可得性问题,有效发挥消费信贷的功能;二是要扩大消费信贷比重,优化消费信贷和生产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三)适时推出具有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信贷供应量,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结构,扩大支农资金的比例。其次,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农村居民消费意识的逐步提高,不断地进行研究,适时地推出新的业务品种。金融机构要以购、建房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为突破口,积极拓展购、建房消费贷款和教育助学贷款业务,逐步推进生活性消费贷款的开展,并逐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消费贷款业务。
(四)改革现有的消费信贷管理制度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可行的措施来保障消费贷款的营运安全,应尽快改进现有的消费信贷品种,在贷款条件要求上更加适用于农村居民。要专门出台适合农村的消费信贷办法,与城镇消费贷款区别开来,比如期限上更长一些、利率更优惠一些等,全力搭建农民牵手消费信贷的桥梁。以鼓励农信社主动去开展消费贷款业务,从而促进消费信贷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长足健康发展。
(五)深入进行消费信用宣传,树立和提高农民消费的信贷意识
在农村,多数农户在购建房产、进行耐用品消费、儿女婚嫁、子女升学、大病医疗等方面的大额消费支付都主要依靠多年的积累或向亲戚朋友借贷,这种消费方式明显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能力、农户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除了信贷可得性和交易成本方面的因素,农民传统的积累型消费观念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必须改变这种消费观念,引导农民认识和使用消费信用,建立新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在实践中,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现有的消费信贷政策和现有或新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尽可能满足符合条件农民的消费贷款需求,并带动周围农民树立和提高消费信贷意识。此外,还应引导农民提高信用水平,创造贷款条件,增强承贷能力,提升消费层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农村消费,发挥金融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7) [R]2008-07-16
[2]赵霞,农村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和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经济评论, 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