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人性

2009-04-14 03:15唐雅琴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人性

唐雅琴

[摘要]十七年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表现了时代洪流中不同人物的复杂人性特点,新颖而有生命力。通过对三部影片的再思考,发掘其中的人性关怀,反思其在20世纪60年代人性被遮蔽的原因和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人性;遮蔽

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是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代表作,三部电影分别以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和农民为主角,表现了不同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与抉择。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政治运动和电影批判为主线的政治背景下,受到了公开批判。报纸上各种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目的是要“使这些修正主义材料公之于众”。《一部美化资产阶级的影片——批判影片(林家铺子)》批判了改编者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揭露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行径,反而以资产阶级的立场,妄图用阶级调和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施以人道主义的同情。文汇报《工人同志对(早春二月)的批评》以老工人的角度,把主人公萧涧秋批判为畏首畏尾、胆战心惊的知识青年,指责他们害怕革命,终于逃跑,还要用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观点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进行“同情救济”。人民日报发表的《应当严肃认真地来评论影片(北国江南)》,批评者以毛泽东丽个批示的精神为指导,严厉地谴责了影片中所谓“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片中共产党员以情动人的教育方法是敌我不分的资产阶级情感,扭曲了阶级斗争和革命者形象。

对《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北国江南》三部电影的批判集中在一个共同点上,即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批判者认为,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如师徒情谊、彷徨、同情等,都是资产阶级感情,认为电影为这些人物形象辩护,抹杀了阶级矛盾,歪曲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

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动物。在人的身上表现出的各种特性,既是人性的本能,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是丰富的、普世的。人性的每个角度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需。尊重人性、表现人性是艺术作品的使命,也是艺术作品得以长青的必要条件。然而十七年时期对人性的认识却是偏激的,认为人性是单一的、阶级化的,不存在超阶级的人性。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导向下,人性被误解、被遮蔽,正常的人物描写、人性表达被打击、扭曲。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和电影批判使得“工农兵电影”最终得以确立。所谓“工农兵电影”就是将电影的定义收缩到只表现工农兵、阶级斗争和英雄的光辉形象,不存在所谓中间人物,非敌即友。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被割裂,具体电影问题的争鸣成为政治场上的附属品,电影批判从艺术批评变成了艺术批判甚至政治批判。时至今日,当我们转身再看这二三部电影,拨开政治意识形态的层层浓雾,研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发掘那些使人物形象得以留存至今且仍然让人信服的人性关怀。

《林家铺子》讲述了开杂货店的林老板在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混战的年代,备受当地官僚的压迫,生意无法继续经营,最后因拖欠了许多穷苦劳动人民的借款而逃难他乡。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下是大量普通工商业者的写照。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工商业者虽然有一定的生存经营,生活自足,但是面对变本加厉的压榨,也难以承受。为了自保,不惜采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方法,剥削底层劳动人民。批判了工商业者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采取纵容的态度。面对民族危难、国家灭亡的关头,不关心抗日,只顾个人利益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

然而,在批判的同时,影片也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作为工商业者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将其演绎为一个既属于剥削阶级又属于被剥削阶级的群体。影片将林老板置于三股势力的重压之下:其一,是当地的官僚势力,不仅要牟取其财产,还要强娶其女儿;其二是大资本势力的剥削,恒源钱庄和上海大商铺对其步步紧逼;其三是同业的排挤,同行妒忌林老板生意好,勾结官僚势力让林老板走投无路。而相对于狡诈的同行陈老板,林老板被赋予了劳动者的勤劳智慧。他对下属的关爱,赢得了伙计和老板之间的师徒情谊;在生意艰难时期,他把商品降价出售,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搭配销售,回本套现,以便再续经营;最后做出逃亡的选择,摄制者充分利用了环境特点,层层铺垫,表达其无奈之处。林老板从恒源钱庄索要现金,失望而归时,镜头里雪花飞舞,林老板的脚印和讨债者的脚印步步相叠,镜头拉远,映衬出林老板的步履艰辛;在逃亡的船上,林老板耷拉着脑袋的叹息,随后,出现一叶小舟漂浮在广阔、迷蒙的江面上,既是人物心情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动乱的象征。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于一身的工商业者,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无力做出正确的选择。说明工商业者也是旧社会受难者的一员,只有改变社会性质,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人民的命运,在批判工商业者的同时,赋予其改造的可能,是影片的出彩之处。

《早春二月》讲述了知识分子萧涧秋的故事。萧涧秋在五四运动结束后的大革命时期从城市来到芙蓉镇中学当教师。他同情并救助革命烈士遗孀文嫂;与知识分子陶岚因为共同追求进步与信仰,而产生了感情。然而,这一切却使他陷于流言飞语间,彷徨、迷茫。最后,儿子阿宝的死,让文嫂不堪舆论压力而自杀;勤奋好学的学生王福生,也因贫困即将退学。这两件事如当头棒喝,惊醒了萧涧秋:只有改变中国又穷又乱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地让教育得以实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影片用三条副线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萧涧秋的转变。首先是知识分子阶层,影片中,可以见到当时社会中各式各样知识分子的剪影:丑陋如钱正兴和方谋,随波逐流的陶慕侃以及无所事事的陶岚。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既指出了当时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也批评了知识分子的各种弱点。作为迷惘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五四运动结束后,同学们有的当了官发了财,有的参加革命军,在萧涧秋看来都不是理想的选择,于是,徘徊中他选择了芙蓉镇作为避世的世外桃源。面对封建舆论压力,以为同情的婚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文嫂的生活问题。种种选择暴露了部分知识分子懦弱和理想主义的性格特点。现实却撕去了世外桃源的假面:救助文嫂反而使她走上了绝路;学校的认真办学,也没办法解决王福生家里的生存问题。以文嫂为线索的强大的封建舆论阴影,代表了社会一般民众仍处在愚昧的状态中,缺乏先进文化教育,成为封建机器的杀人帮凶;王福生代表的青少年一代,寄托着未来的希望,然而他们积极求学的愿望却被现实生存困境打碎。这两类角色,是广大受苦受难人民的代表,也最终促使萧涧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人道主义式的关怀无法真正改变穷苦人民的命运,只有改变社会性质,才能实现人民的解放。既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复杂心路历程,也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人民的关怀、对理想的抱负。

《北国江南》是以塞北一带的农民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深受地主剥削阶级的迫害,新中国成立后,

克服了生产建设中的地理条件恶劣和反革命分子破坏等困难,把黄土屯建设成一个牛羊成群、稻谷飘香的富饶北国。影片中有许多所谓“中间人物”形象,其生动的心理变化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董子章在黄土屯是前辈,生活条件比较好,为生产队贡献了两头大牲口。但是,在参加公社劳动时不积极,总想着自己的利益,还违反规定偷偷做起小生意。小旺本是黄土屯的一名勤劳的青年,积极参与了打井解旱的工作,但是,在家乡建设遇到困难时,信念不坚定,在别人的教唆下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董子章和小旺代表了农村公社生产时期的一部分中农和年轻人的状态。他们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间摇摆,对农村建设的前景没有信心,但是他们都是劳动人民中的一份子,是阶级同志,因为一时受了蒙蔽,走上了错误道路。对待这样的人,应区别于钱三泰一类真正仇视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表现了农村党员干部在解决农村矛盾时能头脑清醒、分清敌我。

同时,这部影片在表现党员干部时,也没有一味地把他们塑造成高大的天神形象,而是在其中注入了更多人性,让人物更丰满起来。党支部书记吴大成在处理董子章的事情时,表现出了党员干部对工作的耐心和智慧,他既尊重董子章的长辈身份,也对他的消极错误做出了批评指正;面对小旺对建设黄土屯丧失信念、放弃家乡建设的时候,他耐心劝导,一方面给小旺讲道理,让他认清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快打井工作的进度,以现实来消除别人对黄土屯的误解。然而,使吴大成的党员形象区分于别的英雄人物更深人人心的却不是他的优点,而是他的小缺点。吴大成殚精竭虑为大家想办法打井,解决种粮缺水问题时,遇到了种种困难,大家的工作情绪低落,吴大成也急得直冒烟。于是,在工作中他说话的语气急躁了起来,没有照顾同志的感受,对妇女日常工作的关心也疏忽了,从而导致lT作更难进行。在大家的建议下,吴大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态度,赢得了更大的支持。同时,影片还表现了吴大成对妻子银花的关爱,使吴大成的形象更加丰满,不仅代表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北国江南》对人物的表现贴近现实生活,对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对当时农村工作的正面思考,为当时解决各种农村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

社会主义红色中国建立初期,如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稳固发展,急需在文化领域确立自己的自主地位。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杰姆逊说:“发动一场经济、政治的革命,必须有一场文化革命来完成这场社会革命”;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也明确强调了夺取文化的领导权、话语权对一个新兴政权确定其在文化、政治、经济领域的全局领导地位有重要意义。每一次社会变革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都有相应的文化革命来巩固。社会变革各不相同,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各异其趣。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重要文化实践之一的电影,在十七年的具体实践中,也就当然从属于这种“文化革命”。

由于对阶级斗争的过分敏感,一切思想文化上的探讨都被认定为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攻击,对十七年电影的批判也就成了“文革”错误的先声。正常的人类思想、情感被遮蔽,片面的人性了走到极致,文化法西斯主义登台。十七年影评最终走向了政治批判,既是对历史和自身努力的背弃,也有理论异化的因素。因此,任何一种理论的使用走向极端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警醒其危害性。只有尊重艺术创作与批评的特性、多元化创作方法和批评标准,才能使艺术作品走得更深、更远。

猜你喜欢
人性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我不”方显人性温度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功能与人性
法律的人性基础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