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反思:圆明园兽首拍卖的喧嚣背后

2009-04-14 09:43
收藏·拍卖 2009年4期
关键词:兽首铜像圆明园

■圆明园铜首拍卖事件注定将成为2009年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尽管两尊兽首的最终归宿依然是谜,但它早已成为一场交织着历史疮疤、爱国情绪、商业谋略、媒体炒作、道德批判和法律闹剧的集体事件,事件的每一步进展都在第一时间牵动着大洋彼岸热血人们紧绷的神经。从刘洋率领律师团赴法申诉到皮埃尔爆出的所谓“兽首换西藏人权”的言论;从巴黎大审法院驳回欧洲保护中华艺术联合会关于要求停止拍卖、禁止拍卖的诉讼请求到两个兽首均以1400万欧元高价被买家买走:从买家的中国身份曝光及其“不付款”的爆炸性言论到佳士得对中国买家付款期限的延长……经过5个多月的喧嚣、一次又一次难以预料的高潮之后,人们依然孜孜不倦地等待着事件的下一步进展!

20世纪30年代。旧金山的旧货商以每只兽首50到80美元的代价,买下了牛、虎、猴、马等兽首,摆在花园里。2000年牛首重现拍场,价格达到774.5万港币;2009年兔、鼠首法国巴黎拍卖,每个成交1.358亿港元——在这10年间,圆明园铜首的价格飙升了16.5倍。这串数字似乎暗示着:中国的文物已经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被炒作。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激情则成为一些重量级国外古董商们获利和操纵市场的筹码之一。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在以后可能遇到的成千上万的类似事件时,受到伤害并且付出最多代价的依然是我们自己。

■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还在继续进行,它如同冰山一角,唤起越来越多的人审视文物价值、透析文物的市场机制,越来越多的人更关心流散在海外的珍贵文物的命运:有哪些精品和国家级文物仍被他国收藏?又是谁在收藏中国?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除了引发人们对于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之外,该事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揭露了中国文物面临的复杂现实:中国的文物现状呈现“内忧外患”的局面,被人们忽视而且不愿正视的是,中国文物从1840年开始流亡,直到今天仍然还在进行当中,而且当下的文物盗卖、走私现象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吴树花5年时间走访了近百位文博界专家、文物贩子、盗墓者、制假者,用赤裸裸的事实揭露出了中国文物市场作假、走私、盗墓等一系列黑幕。作者在书中提到:“中国大量珍稀文物流失海外,市场过度炒作,文物的自身价值受到误导,导致尔虞我诈、骗术为王的拜金主义狂潮泛滥成灾——这已经成为收藏业内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再不认真治理。中国的文物业将陷入万劫而不复。”这样的论断并非危言耸听,一边是被掠夺的文物高价回流,另一边却是每天都在不断流失的中国文物。方向相反的两股文物流动撞击出当下中国文物保护的尴尬现实。正如媒体人梁文道所言:“今天的圆明园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除了教育国人爱国,它能不能让西方游客省思帝国主义的残暴?它展示了外敌造成的伤痕;但它有没有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就在我们周遭,仍有无数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贵的建筑倒在推土机下呢?假如中国人自己不显示出阻止物质记忆毁坏的决心,又如何能像希腊那样在国际舆论上站稳道德高地,赢取广泛的同情呢?”

■中国人不缺乏热血、聪明和踏实的态度,但如果我们能再多一些理性、智慧和反省,必将为我们追讨海外流失文物增添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圆明园铜首拍卖大事记

2008年6月1日

世界著名服装大师伊夫·圣罗兰病逝,其工作伙伴皮埃尔·贝尔热决定将全部艺术品拍卖,用于建立一个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新基金会。

2008年10月

佳士得宣布将于2009年2月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其中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

2009年1月16日

以刘洋为首的律师团发出传唤状的征求意见稿,准备打跨国官司,要求拍卖公司停止拍卖,并要求收藏者返还被盗走的圆明园兽首。

2009年2月9日

律师团在圆明园管理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等机构均未出任原告的情况下,确定暂以“全球爱新觉罗家族宗亲会”为原告,向佳士得公司和皮埃尔·贝尔热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申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事件进入法律程序。

2009年2月12日

佳士得公司回应,称“本月23日的拍卖需要如期举行”。

2009年2月12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举行例行记者会时说,拍卖战争中菲法掠夺的文物不仅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而且有悖有关国际公约,希望有关方面慎重考虑。

2009年2月19日

“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APACE)出面担任原告,要求紧急中止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国明园兔、鼠首铜像。

2009年2月20日

贝尔热表示他是通过合法途径收集到这些文物的,受到法律保护,甚至以西藏人权问题对中国进行要挟。

2009年2月23日

巴黎大审法院受理了这一起诉,于中午开审。

2009年2月24日

法国巴黎法院对圆明园兽首能否被拍卖作出宣判,法官认为,请求人——欧洲保护中华艺术联合会对于本案没有直接请求权,驳回其关于要求停止拍卖、禁止拍卖的诉讼请求。

2009年2月25日

拍卖最终如期进行,两个兽首均以1400万欧元高价被买家买走。

2009年3月2日

圆明园兔、鼠首神秘买者曝光,他是厦门商人、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他表示将不会付款。

2009年3月2日

皮埃尔·贝尔热表示如果两尊兽首的交易不能成功,他将把两尊兽首留在身边。

2009年3月5日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蔡铭超的竞拍行为纯属个人方行为,文物部门在其召开新闻通气会前毫不知情,更来参与。

2009年3月5日

佳士得和原收藏主贝尔热决定,将付款的期限由一周延长到一个月(即到3月25日),以便蔡铭超筹集3140万欧元的支付款。佳士得方面表示,尽管蔡铭超先前宣布拒绝付款,但由于这一行为未获得政府的支持,他或许有可能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圆明园十一兽首的流亡与回归

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12生肖头像被英法联军带到海外,英法联军回到欧洲,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做过一些针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会,很多珍贵的文物掠夺品在那时散落在欧洲一些王公贵族或大的商富手中。100多年时间里,这些兽首颠沛流离、下落不明。

兽首曾经只值50美元

据台湾寒舍公司考证,上世纪30年代,美国旧金山的旧货商曾以每只兽首50到80美元的代价,买下了牛、虎、猴、马等兽首,摆在花园里,成为花园雕塑。接着,又辗转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1985年,一位美国古董商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处私人住宅内无意中发现其中的牛、虎、马首铜像,并以每尊铜像1500美元的低价购得。

猴、牛、虎、马首相继被华人收藏

1987年,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猴首和猪首第一次现身纽约苏富比拍卖场。台湾著名收藏经纪机构寒舍集团当时的负责人蔡辰洋亲自来到纽约参与竞拍。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寒舍集团只选择了猴首作奋力一搏,而

猪首被美国一家私人博物馆买走。

1989年,蔡辰洋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口气拍到牛首、虎首和马首,三件铜像总价在100万美元左右。第二年,蔡辰洋把这三件铜像转让给了台湾的其他藏家。

猴、牛、虎首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得

2000年4月30日和5月2日,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分别在香港的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牛首、猴首以及虎首铜像。当时这两家拍卖公司拍卖流失文物的做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极大愤慨。最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毅然参拍,以774.5万港币拍得牛首、818.5万港币竞得猴首,而虎首则以1544.475万港币成交。三具兽首现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何鸿燊促成美国收藏者转让猪首给大陆

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美国寻访到猪首铜像的下落。经过努力争取,美国收藏家同意将猪首铜像转让给该专项基金。2003年9月,何鸿燊向该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700万港元将猪首铜像购回。马首拍卖受瞩目六方联手终回归

2007年8月,苏富比拍卖行决定拍卖马首。因为马首的卖家是台湾人,而澳门商人何鸿燊以及国家文物局都不希望马首通过拍卖而流入海外,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该事件在当年引发了两岸三地民众的关注和瞩目。最后在苏富比、何鸿燊、国家文物局、马首铜像的原收藏者王定乾、神秘卖家和民间组织,这六个角色的联手沟通努力下,最终卖家同意在拍卖前低价割爱,而何鸿燊先生则斥资69lO万港元买下马首铜像后捐赠给国家。鼠、兔首拍卖再惹争议扑朔迷离尘埃尚未落定

2008年10月,佳士得宣布将于2009年2月举办“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其中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此举再次引发争议,在经过外交部和国家文物局严厉申明、中国律师团赴法申诉、留学生抗议、国内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鼠兔首仍被佳士得送入拍卖场,并由中国福建商人蔡铭超拍卖购下,但蔡铭超表示不会付款。此事件仍在进行当中。

其他铜兽首至今下落不明

文物流亡记:谁在收藏中国?

以英法联军于1860年洗劫圆明园为标志,中国的文物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流亡过程。在这场流亡过程中,相继出场的有八国联军、国际“探险家”、军阀和商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则包括了掠夺、偷窃、贱买、走私等。据统计,欧美各大博物馆有据可查的中国文物多达1000万件,而散落在民间、由私人收藏的数量更加庞大。可以说,是中国、希腊、埃及、印度等国家的文物成就了这些西方大博物馆的辉煌,但2002年,英国、法国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的《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则集体公开抵制返还流失文物。这也预示着中国文物的回归之路困难重重!

外国馆藏的中国文物

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

英国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代表性文物有汉代玉雕奴龙、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唐代黄玉坐犬和敦煌绢画、文书等。

法国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收藏量达6000多件。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四十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

美国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收藏了极其丰富的中国历代文物珍品,以绘画、青铜器和地方志为大宗。其中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令人瞠目,仅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4000余种。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陈列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等。

日本

全日本现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有数十万件。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中国艺术品和考古资料1万余件,以唐三彩居多,所藏书画包括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

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

方式一:通过市场进行回购

这是目前中国追讨流失文物最常用的方法,它包括有国家文物局通过专项经费进行的购买;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机构的购买以及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捐赠。

从2002年起,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明确以流失海外的文物为重点,先后成功购回了北宋米芾《研山铭》、陈国琅藏宋元明清善本典籍、商代“子龙”铭青铜大圆鼎等多批特别重要的文物精品。

国有博物馆通过购买、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抢救了许多流失文物。如故宫博物院购得隋人书《出师颂》;上海博物馆购买了翁氏藏书、北宋《淳化阁帖》等,并获捐赠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等重器。

此外,不少海内外爱国人士也把在海外购买的珍贵文物捐赠给国家。如澳门富商何鸿燊捐赠了圆明园猪首和马首;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人也曾购买流失美国的31件汉阳陵陶俑并捐献给中国政府。

通过市场回购捐赠海外流失文物是最容易操作,但又是最艰难的一种方法。前者是因为在市场上,往往可以避开众多复杂的政治、历史等因素,直接用金钱进行交易。但因为近年拍卖行业的兴起以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在拍卖场上价格飙升。文物的天价与国家以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之间产生极大的鸿沟,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无力。比如现在国家拨给文物局用于回购流失海外文物的款项只有5000万人民币,这在拍卖场上只是杯水车薪。同样,个人和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国家文物局不提倡用回购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拍卖的方式来回购。

方式二:友好协商与国际捐赠

通过外交、谈判和协商等方法追回流失文物无疑是最佳的方式。而且,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将1件龙门石窟石雕佛像归还中国。

2005年:海外华侨陈哲敬将5件龙门石窟佛造像捐赠回国。

2005年:瑞典东亚博物馆将1件汉代陶马俑归还中国。

2005年: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军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的天津塘沽大钟回到天津。这是到目前为止英国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无偿归还中国流失文物。大钟的成功回归,得益于英国民间人士——时任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的马克·刘易斯的不懈帮助。

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馆无偿归还我国被盗的山东博兴北朝石刻菩萨造像。在这方面,希腊、埃及、秘鲁等国都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我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并与秘鲁、意大利、印度、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

方式三:积极打击文物走私

如果说因为种种国际公约效力不济等因素,使得我们在追讨100年前流失海外的文物时鞭长莫及的话,那么积极打击当下猖獗的文物走私却是最具实际意义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吴树花5年时间走访了近百位文博界专家、文物贩子、盗墓者、制假者,用赤裸裸的事实揭露了出中国文物市场作假、走私、盗墓等一系列黑幕。盗墓往往与走私一起形成“国际文物产业链条”。香港则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我国多次使用法律手段成功追索了非法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

它山之石:其他国家的文物追讨之路

希腊:全球合作、全民参与

希腊自1830年便采取措施保护文物,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保护公约,并与意大利等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由各地博物馆、警方、学院和私人收藏家组成的信息网,及时掌握有关流失文物下落的信息并通过法律手段追索文物。雅典街头经常可以看见市民向游客散发宣传品。

埃及:天罗地网、曲线救国

为了追索文物,埃及在世界范围内布下天罗地网,包括成立文物归还管理局,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追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埃及文物,并对全世界约40家主要经营文物的网站进行追踪。埃及在世界各国的使馆也是追查流失文物的前哨站,他们密切关注驻在国涉及埃及文物的拍卖和转让等活动。埃及还尝试通过“借展”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实现埃及历史上最美丽的王妃——纳弗尔蒂蒂的胸像“回家”。

秘鲁:外交追讨,主动出击

秘鲁主要通过外交渠道追索流失文物,包括通过与相关国家的政府直接谈判、沟通,然后达成归还协议。通过这种办法,秘鲁已从西班牙、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追索回了一批珍贵文物。2008年10月,秘鲁政府利用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菲娅访问秘鲁之机,向西班牙讨回了45件珍贵文物。与此同时,秘鲁政府还利用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向一些国家提出归还秘鲁文物的要求。

或许我们应该把圆明园铜首拍卖事件当作一个契机,因为它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了普通民众对于中国文物现状的关注和呼吁,我们更希望这些关注和呼吁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文物的保护。

相比起流失文物回归之路的艰难险阻,中国当下文物保护的现状更加触目惊心!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用“失控”两字来形容:“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员介绍,盗墓和走私的工具及通讯科技甚至比文物保护工作者还要先进,“他们用卫星定位仪、雷达联系,出入用专车,甚至在和执法队员对抗时的武器也更先进。”与盗墓贼先进的武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国家对文博系统投入的严重不足。高级文博人才的缺失、文物保护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在文物处理方面遇到的不少难题都必须依靠国外的力量方能解决。更让人痛心的是,时至今日,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冲突不断。在不少城市发展描绘的蓝图中,广场、宾馆、地铁比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破铜烂铁”、“断壁残垣”更加重要,北京、洛阳、广州、西安、长沙等城市都面临着这样尴尬的现实,依然不断倒在推土机下的古建筑和古迹。无不暴露了我们文物保护理念上的重大缺失和对历史文化的漠视。

圆明园铜首拍卖事件的喧嚣过后,对普通民众而言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否从这次事件中学会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能否更自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尽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兽首铜像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圆明园里过大年
无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