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婧 吴 坚
摘要:日本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因此其高等教育起步之时就具备教育国际化倾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并将此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以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引进型到输出型再到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其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特点
一、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具国际思想时期(明治维新一一战前)
19世纪,伴随着欧洲各国的侵略扩张和日本德川幕府的垮台,明治政府明确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方针,其中“文明开化”即是指要兴办教育,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这一时期,日本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国际化的交流与活动,特别是重视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和高薪聘请外国教育专家、学者到日本任教。
1869—1870年,日本向国外派遣留学生174名。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宣布要大量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国家,让他们了解欧洲国家。研究其制度、学术、技艺等,以帮助日本走上开化之路,期望实现国家富强。从此之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到1873年,已近400人。除了派遣留学生,日本还积极聘请外国专家学者到日本讲学。明治初期,日本每年高薪聘请100多名外国专家,1868—1912年,明治政府共聘用外国专家达3000余人。1877年建立的东京大学早期的39名教授中,外国人占了一半。此外,东京大学1908年就特设招收留学生的预科并接纳60名清朝派遣的留学生。
二、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引进型”发展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
两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着力于军国主义教育,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二战后日本进入恢复重建时期,日本认为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积极作出贡献,因而逐步开展国际交流。这一时期,日本本着“从国外引进思想”的传统留学观,着力于发展留学生教育。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经验,为本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195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提出推进国际交流的初步设想,并提到要大力促进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以增进国际了解。教育审议会继而在1966年题为《关于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中提出:“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之中的当代日本人,必须充分地面向世界,应付世界的复杂形式。日本人应当做顺应世界潮流的日本人。”1968年,日本官方《经济白皮书》首次提出“国际化”概念。1974年,中教审发表《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要求日本推进国际性的启蒙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师生的国际交流,完善国际交流体系,为日本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政策提供了依据。
日本在这一时期。一是开始形成国际教育组织架构,如1951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1957年成立国际教育协会;二是恢复师生国际交流的举措,如1950年恢复派遣大学教员出国进修的制度,1952年设立资助外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1968年制定留学生选派制度;三是开始发展接受留学生的举措,如1954年创设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并接受23名留学生,1958年建立留学生会馆,1964年设置留学生课程。
三、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输出型”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完成了赶超欧美工业先进国家的任务。随着经济力量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其大国意识也不断增长,开始要求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国际化至此才真正成为日本高校的重要议题,开始倡导“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观念。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具体培养目标,即“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一时期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传统的出国留学观,要求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化社会,既派出留学生学习他国,又吸纳大量外国留学生输出本国文化,因而其国际交流开始重视输出。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度重视,完善了相关政策法规。
1982年,文部省颁发《国立或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特别措施法》,明确规定应该在非语言学科任用外国教员。1984年设置的作为总理大臣咨询机构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5—1988年发布了四次咨询报告,都把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作为重要课题之一,并为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需要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应该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第二,重新考虑日本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制度及其实践的模式。如大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改革大学管理体制,包括转学、入学制度的国际化、国内外学分互换制度。第三,采取措施加速国际化进程,如1.改进大学的教学方针,在学期的划分、转校、转系等方面作出灵活性的规定;2.重新考虑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利于与各国大学顺利地进行交流;3.在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增加日本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机会;4.增加外籍教师的聘用名额。1988年,日本文部省设置“大学审议会”,同年提出大学改革方案,其中直接与国际化有关的措施有:1.培养在国际社会中能够生存的日本人;2.设置与国际化有关的学部、学科和机构,推进国际性课题的研究:3.充实研究生院,使之成为向世界提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教育科研据点。1989年,日本内阁设立国际文化交流推进会并实施历时5年的“国际文化交流行动计划”,其后,外务省相继组建国际化问题咨询站、国际化问题咨询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信息中心、国际交流基金(1972年成立)及国际交流相谈室等机构。
(二)积极发展留学教育,吸引外国留学生。
1983年,21世纪留学生政策委员会(COSP)在《关于21世纪留学生政策的建议》报告中提出了日本在2000年接受10万名外国留学生的目标。日本政府增加投资,为其中1万名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为另外9万人中的1%提供减免学费等经济支持的机会。同时,日本正式推出大学国际化政策,包括扩大和改进日本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计划;改善外国留学生住房条件政策;加强留学生日语教育:推进企业和民间组织提供外国留学生资助:为学成归国人员提供善后服务,等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赴日留学生逐年增加,1983年有1万余留学生,1989年增至3万余人,成为世界上7个接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要求继续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并提出到21世纪初,至少每年接受5000名短期留学生。日本通过改革外
国语教育,提供多种选课机会,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广阔天地,以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1995年接受的留学生达到53,847人,但距离接收10万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由于日本自1992年开始经济出现衰退,影响了日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投资,使得日本的留学生数一降再降。为此,1996年10月份,日本法务省管理局决定撤消外国留学生(包括就读于日本语学校的外国学生)的身份保证人制度,因为该制度手续复杂而且寻找身份保证人比较困难:1997年允许专科毕业生赴日留学或就职;1998年缓和了对留学生打工的规定;此外,还正式承认以前被置于留学生政策之外的民间日语学校作为赴日留学的入口之一,这意味着留学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日本的留学生人数从1998年开始有所回升,到2001年,留学人数达到78,812人。为了加快实现预期目标,2001年10月日本又出台了一项新的留学生制度——年轻领导人计划(YLP),该计划旨在培养将来有可能成为亚洲和中欧国家领导人的年轻人,形成各国领导者间的联系网络。在日本政府不断提供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到2003年5月,日本终于完成招收十万留学生的计划,留日学生达109508人。
四、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化”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国际学生和教职员的流动,国际化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随着地区和全球层面的高等教育合作越来越多,区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含义越来越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朝向全球化演变。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政府宏观层面,还是课程、信息交流等微观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实践层面都日益呈现出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向。
(一)政府层面的全球化趋向。
1990年日本与澳大利亚、韩国、泰国、新西兰等国联合发起成立了“亚太大学流动计划”(UMAP),举办了多次政府间会议,而且力图效仿欧洲伊拉斯莫斯计划,以推动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文部省在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中特别指出,大学应该积极促进交流活动,即1.改善接受和派遣教师、学生的经济条件,校方在经费上应予以资助:2.实行全额工资半年休假制度,派遣更多的教师到国外讲学及从事研究工作;3.为迎接频繁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并使日本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各大学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4.设置专门进行国际交流的组织,并且配备具有国际化思想的职员,进一步改善涉外机构和提高涉外人员的水平。
2001年文部科学省制订“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其宗旨是促使日本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充满活力,使之更具国际竞争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对国立大学进行重组与合并,使之成为与独立法人不同、采取民间经营方式的新模式法人;引进竞争机制并实行第三者评估,推动大学间的竞争,一视同仁地把优秀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建成世界“优秀研究中心”级大学。
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21世纪COE计划委员会”选定并重点资助50所大学、113个项目。2002年拨款182亿元,2003年预算拨款364亿日元,以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大学。
(二)国际教育合作的发展。
1.积极创办海外分校、国际性大学。日本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海外建立分校,到90年代中期已在7个发达国家开办了26个分校,其中在美国有15个,在英国有3个,在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各有2个,在丹麦和新西兰各有1个。如日本在英国设立了主教英国学院、四天王寺学院、晓星国际学院;在法国有阿鲁扎斯成城学院:在德国有秀明布列绵国际日本学院;在美国收买或开办高校的势头更大,日本东京大学以2000万美元收买了具有101年历史的西弗吉尼亚州的沙林学院。另外,90年代还兴起创办以日本人为主要对象、提供以留学为目的的预科教育或完整的美国大学课程的美国大学分校。
2.与海外大学签订国际交流协议数目增长迅速。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与国外大学签定双边协定,包括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方面,1984年签定了763个协议,而1994年增加到3023个。另外,专司国际交流的管理机构也不断增长,80年代没有大学建立的国际交流管理机构,到了1994年已经有不少大学设置了独立的管理机构。
3.学分互换制度的完善发展。1991年,文部省的新学分互换制规定学生在相应的海外大学获得30个学分就等于取得国内所允许毕业的学分数(124个学分)。1993年共有206个日本大学与其他高校进行学分互换。1996年实行学分互换制度的日本大学达342所,同年共有3861人在国外取得的学分被日本大学认可。
(三)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全球化趋向。
1991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对大学课程进行更深入调整,使其弹性化,以增强与海外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可比性或可沟通性:一是重视开展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许多大学都用英语开展课堂教学,而且允许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二是有些大学或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对外贸易等系科,或增设信息科学、比较教育、比较文化研究、欧洲史、亚洲史、西洋文学、西洋人等包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三是大力开展国际或区域研究,如欧洲研究、亚洲研究等;四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如东京工业大学开展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调查的教育研究、早稻田大学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项目等。
(四)国际信息交流。
日本高等学校近年来特别重视与别国开展图书资料、教学音像制品的交流,重视教育理论、高等学校管理经验的交流,乐于参加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日本高校还普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姊妹学校”保持着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另外,日本还大力发展网络大学,使国内外的学术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流通。如2000年在日本琦玉县莲田市建立的三维立体虚拟大学“人类综合科学大学”。
参考文献:
[1]邱艳萍.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03).
[2]王留栓.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经验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4,(04).
[3]张光.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1997,(02).
[4]王留栓,小柳佐合子.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J].日本问题研究,2001.1.
[5]概念引用自史亚杰.简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3.18,(1).
[6]熊博晖.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7。(3).
[7]王晓霞.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4.12.5,(4).
[8]朱晓文.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17,(2).
[9]李盛兵.日本大学的国际化理念、政策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
[10]史亚杰.简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