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009-04-13 10:00杨春风刘言颜胡亚琴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
关键词:苏联毛泽东思想

杨春风 刘言颜 胡亚琴

摘要:本文针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从国际、国内背景角度分析了在战争与革命为特征的国际环境下,面对苏联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基本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强国梦想等因素给毛泽东发展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回顾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毛泽东发展思想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国内环境毛泽东发展思想历史背景国际环境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说明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观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试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由此可见,毛泽东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回顾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发展思想形成的国际环境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经受着严峻的战争与革命的考验。其原因有三:(1)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就开始了生死较量,中国大陆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政策——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围堵和禁运,军事上对中国采取威胁。帝国主义不仅对中国大陆孤立和封锁,而且支持逃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使毛泽东选择了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向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放的“一边倒”的政策。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和挑衅,在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使帝国主义的制造紧张局势和准备战争的阴影彻底破产。”这就说明毛泽东认为要想迅速改变中国的落后经济、军事现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平等对话成为当务之急。(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对中国采取强权政治。政治上,前苏联妄图使中国成为它的附属,要求中国听从它的调遣,服从它的国际战略与国内需要;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前苏联给予了中国很大的支持,帮助中国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但目的却不纯粹,不但对中国的发展作出种种限制,而且不断在边界上挑起事端,制造摩擦。毛泽东对于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是非常反感的,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两国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前苏联对中国边界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3)二十世纪中期,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亚非拉地区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相继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这些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局面,振兴本国经济,确立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有利国际地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新路,普遍开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

苏美霸权主义的打压、国际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敌视、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这些都使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发展社会生产,积极备战,只有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强大才是最可靠的保障。因此,毛泽东鲜明地提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于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中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主题。

2.面对苏联模式弊端带来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进而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唯一公认的社会主义模式。前苏联的光辉成就激起了人们对它的无限崇敬,前苏联的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模板。从1953年起,中国模仿苏联模式执行“一五”计划和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制制度,但与此同时,模仿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毛泽东开始觉察到苏联经验并不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认识的一个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重大错误:比例失调、物资供应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的暴露引起了前苏联国内和国际上的极大震动。此外,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也进一步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陷,打破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完美无缺的神话,从而使毛泽东从多年的迷信、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最终想彻底摆脱苏联。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随后,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代表谈话时,又提出了:“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这说明了毛泽东已经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结合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初步反思。他认为既要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又不能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作全盘否定。毛泽东号召全党以前苏联为鉴戒,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前苏联成功的经验与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新生之道。

二、毛泽东发展思想形成的国内环境

1.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就是当时的基本国情。毛泽东就是在这个历史起点来考虑中国未来的发展宏图的。

建国初期,虽然我国拥有四亿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和全面萎缩,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毛泽东概括中国国情为“一穷二白”。他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对国情作了以下分析:(1)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人民生活非常贫困。1949年同

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钢产量减少80%。煤产量减少48%,粮食减少25%,棉花减少48%,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还不到印度57美元的一半,不到亚洲平均水平44美元的2/3。1949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仅46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70%,工业总产值占30%,财政收入只有58亿。(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所恢复,但工业极不发达,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国又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我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3)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毛泽东在1964年接见肯尼亚友好代表团时说:“我们的科学文化是不高的,很多文盲,现在还未完全扫除,老古董也不少。工业不发达,农业水平也不高。”中国的这种落后现状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当然也是毛泽东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对中国今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2.冲国人民的强国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想。一方面,中国置身于不平等的经济、政治世界体系之中,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产生了由于国力落后而导致的受压迫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翻身获解放的劳苦大众,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产生了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奠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物质基础,促使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早日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的建设热情。

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环境及国际国内形势的估计,使他更坚定了对于强国梦想的追求。对此,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为了尽快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国梦想,从1956年起即开始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毛泽东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采用了“大跃进”即“大干快上”的“直线式”的方式方法,以这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方式实现现代化。毛泽亲自发动和推动的“大跃进”运动一经发出很快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奋起响应,迅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群众运动热潮。这也说明毛泽东为尽快强国而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这些特定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毛泽东怀着迫切强国的心情,从国情出发,不照搬外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出了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毛泽东发展思想的提出,对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国家的富强和中国后来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7.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4.

[8]秦兴洪.中国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5.

[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0]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猜你喜欢
苏联毛泽东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