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电影创作期待更多的实践机会

2009-04-13 03:29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题材影视

胡 军

以前,中国培养电影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该校还有一个附属的影片生产机构——青年电影制片厂(前身名为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系全院教师进行创作实践的场所,并完成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影片作业和生产实习。一批电影艺术人才相继经此脱颖而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艺术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也相继成立了影视艺术类院系,而缺少电影创作实践机会,则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通过与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拍摄完成了“教育题材三部曲”《考试》《夏天有风吹过》《道歉》。4月2日,《电影艺术》杂志召开了电影《道歉》观摩研讨会,大家除对影片本身得失进行分析外,还就学院电影创作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参与“教育题材三部曲”制作的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涌表示,在高校,“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很热门的词。但对影视艺术类专业来说,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在影视剧这个已经充分市场化的领域,想要重现二十几年前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似乎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也得做。一所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的院校,倘若没有自己的作品,没有师生参与创作实践,其它一切都是奢谈。周涌说,选择教育题材,还做成了“三部曲”,除了对教育的关注,当然还有其它更现实的考虑,比如成本,比如尽可能的让更多师生有机会参与。

康健民、许柏林、饶曙光、赵葆华、王一川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们也谈到,低投入对题材确实有影响,“教育题材三部曲”定位为新写实主义风格,应是与此相关。这三部电影主创人员多出自学院,其本身的学识修养和知识结构,使作品叙事从容流畅,风格质朴,且不乏感人的细节,能触动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诸多条件所限,使这样的作品不会过分倚仗时尚元素,不会刻意取悦市场与观众,而是从容不迫直指人心,体现出人性的温暖与慰藉。在这种情形下,更需要有较强的精品意识,追求影像的丰富性、细节的丰盈和更具诗意性的东西,折射出更多生活面,同时也要避免极度的滥情。虽然没有较大资金投入,但学院电影创作决不能只满足于“小打小闹”,当今的审美观念依然要求影像方面做到强势,这样才不会“行而不远”,直至占领较高的精神领地。

“其实,对学院电影的投入未必不会有好的回报。”《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这样说。据了解,《考试》在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入围竞赛单元,获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教育题材特别贡献奖和第13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夏天有风吹过》也入围第8届长春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吴冠平认为,“教育题材三部曲”不光有社会效益,而且投资方通过建立特殊的教育院线,经济上也取得了收益。关键是有一种战略性的思考,既取得两个效益,同时依靠一个平台,让影视艺术院系的师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具体创作中实现自己艺术上的想法,以利他们在创作道路上成材。实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多赢”。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题材影视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影视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