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钦礼
为家长会进一言
■桂钦礼
77岁的我,一辈子扮演过儿子、父亲、爷爷三个角色,回首往事,想到一个“家长会”的话题,值得细思量。
在小学读书期间,只记得患“多动症”上课左顾右盼者,完不成作业者,行为不检、损公损人者,轻则罚站或被老师训诫,重则课堂之上不情愿地伸出小手挨上板子,更重者被教导主任语重心长谆谆教导一番,从未听过家长会这个词。
在南昌一中学读书时间短,未见请家长开会。翻遍校友会编辑的《人生之路》及《校友通讯》,也未查出家长会的文字轨迹。
在武汉结婚生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参加过家长会,那是贯彻“知青下乡”最高指示动员会,也许孩子们表现尚可,所以对家长会没留下更多记忆。
改革开放了,外孙们一个个从小学到高中,我却参加过数不清的家长会,被校长、班主任灌输许多家长会的论点论据。主要有五点:①责任论。家长为主要责任方义不容辞,责无旁贷。②时间论。学生在家时间多于学校,校方无暇顾及。③负担论。教师工作对象多,批改作业量大,家长只管一个。④重心论。教师工作重心只是授课,家长看重升学。⑤目的论。家长视孩子为家庭的未来希望,教师追求升学率。总之,家长会是学校对家长提出要求的载体,要求家长为孩子多投资(如:提供赞助费、购买课外辅导读物、买统一校服等,使学校获得某些效益),多操心,多负责。
家长会形式多样。有四种类型:一是沟通型。这在小学低年级较为常见,教师与家长互动交流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性格、爱好、在校表现等;二是通报型。以中学二年级最为常见,教师把学生成绩从总分到单科排出名次,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抓紧督导;三是摊牌型。在排名次基础上毕业班班主任,把排名靠后、升学希望较小的学生公开点名,意在“勿谓言之不预也”;四是讲座型。小学召开全校家长会,家长在孩子所在班级坐定,恭听校长专题广播讲座《如何当好家长》,校长尊颜不露,侃侃而谈,锵锵之声,不绝于耳。
在加拿大探亲,参加外孙两次中学年级的家长会。一次应邀于傍晚到校,任课老师先将学生优秀作业张贴于墙上,一门课程一个教室,我们沿着英语、地理、历史、化学、数学、美术等课程逐一参观,任课老师守候在教室,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提出建议,毫无责怪家长的言语。体育教室虽无作业展出,体育老师却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训练情况,他对我们说:你们的孩子手腕曾有脱臼记录,请提醒他适度锻炼。家长离开教室时,老师会客气地说:谢谢支持。这种家长会完全处于平等、互动、信任的平台上,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家长完全没有压抑感、乞求感、挨训感。第二次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家长会,也是傍晚到校,校长、教师列队站在校门口欢迎家长们,我们被引到大礼堂坐定,但见台正中放着三层梯级站架,上台入口处放置一个课桌,上面安放扩音话筒,典礼开始,校长站在课桌话筒面前报告本届毕业生人数,获奖章人数。再由区教育局官员致贺辞,两人致词简明扼要,没有官腔。然后由毕业班班主任分别主持,分班级将其班上毕业生点名叫到台上,站在梯级站架之上,班主任分类介绍优秀生情况,一类是单科优秀获奖章者,另一类是学习态度勤奋、成绩突出者,由班主任向学生颁发奖章、获奖证书、毕业证书,最后摄影留念。按上述程序,每个班的毕业生都登上梯级站架一次,接受班主任授礼。典礼历时一个多小时,校长和教师们列队在校门口欢送。这种家长会,融庄重、尊重、融洽、欢庆为一体,别开生面。回顾上述不同年级的家长会和中外两种体制下的家长会,我的反思和感悟是:一是家长会的目的不同。加拿大的家长会,体现尊重人权,尊重个性,教师与家长的施教目的相同。我经历的国内家长会,显得实用、浮躁、狭隘、急功近利。二是家长会的内涵与形式不一样。加拿大的家长会,体现教师治校精神,视家长为教育伙伴,志同道合者,不含经济利益驱动。我经历的国内家长会,学校存在官本位体制,加之优等教育资源短缺,某些学校领导和少数教师甚至视家长为受教育者,或居高临下,或不屑一顾家长感受,对待家长缺乏尊重的态度,因而出现差等生家长坐角落或中途退场现象。三是在南昌一中主政二十多年的老校长吴自强,从未采取开家长会的办法,照样为祖国培养出那么多社会精英,从一中走出中科院院士十余名。为什么六十年后的今天,即使他老人家仙逝十几年了,散居中外各地的他的授业弟子,仍然深深地怀念着他?这里固然有他个人优秀特质的魅力,我想也和体制、办学目的、方法的不同有关吧!这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我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既无崇洋之意,更不敢“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我只是从中外古今的感知中,思考着:我们现今的家长会是否应该从目的、方法、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以适应当今家长和学子的新要求,使教育改革迈上新途。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