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与教师引领

2009-04-12 09:50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陈光全
成才 2009年10期
关键词:品德建构新课程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陈光全

对话教学与教师引领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陈光全

在全国第八次课改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脱颖而出。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新课程的教学“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试问:处于对话情境中的教师,还要不要对学生引导?又如何引导?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应当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新课程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引领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师生对话中对学生的引导,不会减少,而会增多。教师在引导中需要彰显人格魅力,需要有较强的教育智慧和娴熟的教育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四条理由:

第一,引导: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期待。

当人类跨入以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又一个新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和转型的时代。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既享受便捷、繁荣与发展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常常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混杂,难免会使儿童产生错觉和误区。尽管生活德育的旗帜反对生硬地灌输,但教学“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鲁洁教授语)。学生处在真、善、美和假、恶、丑都有可能发生影响的环境中,社会高度期待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合理选择。

第二,引导:是彰显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念主要是“学习做人”,强调“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强调“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对学生如何做人进行引导,不对学生如何选择、提升、优化价值观进行引导,新课程的基本观念又怎能落实和彰显呢?

第三,引导:是更新课堂教学,应对课堂上知识形态和结构变化的迫切需要。

传统思品课堂上所流通的知识即教材上负载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其形态和结构都很单一。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上的知识形态由文本知识向多种类型的知识转变,知识结构也由单一变得比较复杂。具体地说,课堂上的知识流、信息流,大致由三部分构成:①教材中负载的知识;②借助师生、生生多向、多层的对话互动所生发的知识、经验;③教师本人生命历程中的感悟以及展现教师个人风格、特长的知识、经验等。从课堂知识总量看,前一类知识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后两类知识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从知识结构看,表现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文本知识、实践知识和缄默知识等多种知识形态的组合。面对课堂上知识形态、知识结构的巨大变化,教师更应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注重对学生的引领,使互动生成的意义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和素质方面的提升。

第四,引导:是学生内在的需要。

学生是一个个成长的个体,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愿景是,建构优良的德性,实现社会性发展,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引导。换句话说,接受引导是学生的欲求和内在需要。

总之,无论是响应时代呼唤,顺应社会期待,还是站在课堂教学更新的前沿,满足学生的企盼;教师都应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和优化。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二、教师引领新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策略

推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策略有:自主建构策略、恰切反馈策略、意外生成策略和价值引导策略。

(一)自主建构策略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借助对话教学平台,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意义的自主建构。“意义”,体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诸多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品德课程而言,建构“意义”,就是学生对“为人之道”和“处事之理”的某种理解、领悟和把握。德育原理指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学生主体与他人、与外部事物、与自我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对话教学关涉到意义,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但“意义”绝不可由教师一方单向地布施给学生。这种硬塞给学生的“意义”如过眼云烟不能“生成”,因为它不可能在学生心里生根。据此,推进对话教学,必须采用由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策略。教师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认知好奇心,让他们在自主参与对话、交流、分享、协商、反思、体察、比较、争辩、修正和师生、生生的言语、情感、思想的互动中,自主地感悟其做人之道和处事之理。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电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通过课堂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看电视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开展了看电视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的辩论。正方营垒中的同学陈述了看电视可以知新闻,长见闻,享快乐,开拓视野;反方团队中的同学表达了看电视可能伤视力,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特别是会触及谈恋爱,凶杀、恐怖、暴力等画面,从中可能接受负面影响。这是课堂上第一拨对话的情况。尽管看起来,彼此的观点不同。但是通过双方的碰撞,抵砺,各自都可以从对方汲其有益的东西,从而改造和重组自己的认识。为了从纵深推进对话,帮助同学更好地实现对意义的自主建构,教师抓住对话的间隙,又播放了有关采访家长对孩子看电视的意见的专题录像,然后引发了课堂上第二拨对话热潮。

师:刚才的辩论很有意义。大家又看了录像,听了家长们的意见,可能同学们对看电视又有了新的看法,谁来说说。

生1:我觉得看电视有利也有弊,关键是要科学收看。

生2:对,能合理收看电视就会好处多,不注意控制就会坏处多。

师:如何科学收看电视呢?

生3: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的节目。

师:哪些节目适合我们少年儿童呢?

生4:我认为大家可以看看“奇思妙想”这个节目,它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5:我觉得大家可以多看“大风车”、“动物世界”等节目,还有反映抗战的纪录片、电视剧等。

……

师:除了注意选择内容外。我们看电视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6:看电视时距离电视远一点,看的时间短一点,尽量避免对眼睛的伤害。

生7: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看那些不健康的节目。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我们收看电视时,能做到内容有选择,时间有节制,注意姿势,就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了。

从以上对话片断不难看出,学生对看电视的正确认识、观点、建议,不是教师强加和灌输的,而是通过恰当引导,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二)恰切反馈策略

对话是一种语言和情感交流,一定要有来有往,来而不往,就丧失了对话关系。所谓“往”,就是反馈。班级是一个群体,由若干学生组成,教师既要与学生个体对话,又要与学生群体交流,这就决定了教师反馈是否恰切,将直接影响对话教学能否高效优质运作。

怎样做到恰切反馈呢?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话语和意见的内容、性质,相应地作出不同的应答:如学生的话语和意见有错,应相机启发引导,使之从误区中走出;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正确,应及时肯定,必要时可作点评,使之锦上添花;如学生的话语确有新意和创见,要充满激情地进行赞扬和赞美;如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基本正确,还欠深刻,教师要抓住关键点,加以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如学生提出了难题,教师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或者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求解;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教师认识上的盲区,教师除表示歉意外,还可向学生请教,或是以这个问题为媒介延伸到课外,继续与学生探讨、交流。总之,只有当学生的畅所欲言与教师精当反馈相得益彰时,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有当学生的感受体会与教师的智慧反馈相扣相击时,学生的感悟、体验才能得以提升。

(三)意外生成策略

所谓“意外”,是指在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或者学生在对话中展现了创意或是表述了歧见、谬误、奇谈怪论以及超出话题本真含义的另类思考。面对这种意外因素的侵扰,通常会出现两种应对情况:一种是教师一筹莫展,陷入尴尬;另一种则是变“意外因素”为“特殊资源”,通过教师的机智应对,使“特殊资源”转化为精彩的意义生成。这后一种,就是我们要采用的意外生成策略。例如,《拥有健康》一课,有一道作业题呈现了“财富”、“智慧”、“健康”、“友谊”、“知识”五个单词。这五个词对人生都有价值,究竟谁应排在第一位呢?师生围绕这道作业展开了对话。不少学生都说,应把健康排在第一,因为有了健康,不仅知识、智慧、友谊、财富可以拥有,而且对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没有了健康,就很难获取知识、智慧、财富;即使有了知识、智慧,也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对话至此似乎已经形成共识,不料瞬间却出现了另类声音——

生:我的答案不同,可以讲吗?

师:当然可以。

生:五个词中我以为掉了一个词:“品德”。比较这六个词,品德应排在第一位。

师: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个人品德不好,即使有健康的身体,也没有什么用;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身体残疾了,也会为社会做出一点事。

师:说得很好!

生:我也有这种看法。像张海迪、霍金、史铁生都是残疾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师:你喜欢学习,敬仰名人,真不错!

以上就是教师在对话教学中采用意外生成策略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挑战教材,似乎超出了话题边界的这种“意外”,教师没有拦截,而是敏锐地加以捕捉,从而催生了孩子的真情实感,让对话的所有参与者获得了一次涤荡心灵的经历和认识的升华。意外生成是教师引领对话教学不可或缺的策略,同时也是教师应彰显的教育艺术。

(四)价值引导策略

品德的培养,需要遵循核心价值观。诸如合作、互助、幸福、公正、爱心、和平、责任、同情心、尊重他人……等等,都属于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著名学者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如果不教育孩子这些核心价值,就等于给道德教育的失败掘好了坟墓。”然而实施价值观教育,教师既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生硬灌注,亦不能强迫学生改弦易辙。如果发现学生的言说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的航道,教师要注重引导,善于通过对话平台,进行价值商谈,从而达成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共识。请看《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对话教学片断回放——

师:不少劳动者,为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在辛勤劳动着,多让人尊敬。

林群:老师,可有些人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钱,也要尊敬吗?

师:请你举一个事例好吗?

林群:我们学校食堂里的师傅不就是为了赚钱么。

师:你举的事例有思考价值,但需要商量的是,即使食堂师傅的劳动动机可能是为了他(她)自己孩子的学费;或者为了支付家庭的开销而要积攒钱。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为了师生能按时吃上干净卫生的午餐而忙碌着,难道不值得尊敬吗?我们的学习生活能离开他们吗?你们想过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在付出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也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你们同意吗?

生:我认为,有所“劳”也应有所“得”,这是当今社会所允许的。

林群:我知道了。工人师傅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让别人享有。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这个案例表明,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质疑没有责备,而是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商谈,从而拨亮了学生的思路,使之“悠然心会,豁然开朗”,师生之间实现了价值同感。

三、教师引领新课程对话教学的具体方法

方法,属于策略范畴。从操作层面看,方法是策略的细化和具体化。按照“自主建构”、“恰切反馈”、“意外生成”和“价值引导”等基本策略运筹,教师引领对话教学具体可采用“示例点化法”、“重复凸显法”、“设置情境法”、“呼应呵护法”、“角色扮演法”、“幽默风趣法”和“延迟评价法”。

——示例点化法。美国学者帕克·帕尔墨认为,在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对话而非指挥对话,他倾听意见,“提供例子,提升和再构造学生的发言”。

——重复凸显法。所谓“重复”,是指“重复学生的话语,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这是教师在推进对话教学时常常施用的方法。美国学科教育专家瑞恩尼克指出,借助这一方法,可以“从个体自我意见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沟通的语言”。

能够被重复的“学生话语”以及能够被“确认的学生的意思”,不外乎是学生的一些独到认识,深刻体验,精辟见解和表达创造性思维的创意。课堂上之所以能孕育这些“精神精品”,实际上是对话参与者在彼此观点的相互碰撞、互动中生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精神精品”凝结了“学习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智慧。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学者帕克·帕尔墨指出,借助“重复”,教师可以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体”。

——设置情景法。一般是围绕既定的话题,设置可视、可察、可比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其中,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考究,从而获得对情景中人和事的真实感受和深切体验。采用情景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学生言说的质量,促进意义的深度建构。

——呼应呵护法。“呼应”,是指对学生的诉求、焦虑、疑窦、困惑、期待进行及时的呼应;“呵护”,是指教师从行动上提供与学生需要相对应的、个别化的有效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说: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了学生,呼唤了学生的召唤,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角色扮演法。儿童追求、向往真、善、美的事物,摒弃、厌恶假、恶、丑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隐去故有身份,或故作愚钝,或假装犯错误,或从反面充当儿童认知的瞄准靶,以此激发认知冲突,掀起对话波澜,从中引出学生自己的思想。

——幽默风趣法。是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时不时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反馈或点拨,以此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推动对话教学的深入。

——延迟评价法。是指在对话教学的进程中,对于学生言说的是非对错,瞬间分辨不清、拿捏不准时,教师可暂不评价,而是抱着继续倾听的态度,留出时间,让学生表白,然后根据学生解释时说出的事实和理由,教师再作出相应的质性评价。采用这种延迟评价法,既可避免对学生的误判,伤及学生的心灵;同时又不会酿成不问青红皂白就滥用激励性评价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接受新课改的洗礼时,一种新的对话教学形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与我们一起对话的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成员。让我们凭借对话平台与他们共进共长,升华生命的境界,享受事业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品德建构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