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生于1924年,他的每一件作品发表都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其夫人柯岩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当代文学大家,这对文坛伉俪在相伴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共同走过崎岖不平的人生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也写就了一段温馨飘香的文坛佳话。
一场大病让他们感情飞跃
1949年底,中宣部组成作家代表团去朝鲜慰问,年轻的作家贺敬之积极报了名,当时组织大家学习的丁玲是他的领导。在学习期间,丁玲发现贺敬之很瘦弱,气色不好,好像有隐疾在身,担心他到朝鲜后出问题,就对他说:“你不要去了,到农村去吧。”由于丁玲的这一决定,贺敬之得以认识柯岩,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但是,促使他们感情发生飞跃的契机却是贺敬之的一场大病。1951年初,贺敬之到河北省大名县下乡。到了县里,他感到浑身无力,举手抬足都非常困难,后来竟吐血。县里大夫诊断为肺结核,贺敬之被火速送回北京。当时,为了防止传染,医院里一般不许人来探望病人。令贺敬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柯岩到医院探望他来了。因担心柯岩被传染,贺敬之心中很不安。可柯岩却笑着说:“越害怕才越会传染呢。”这句话令病中的贺敬之深受感动。
在病中,贺敬之的阅读量很大,柯岩经常借些认为对他有帮助的书来,有时也带些好吃的来。也许,她的到来比药还有用,贺敬之的病渐渐好了起来。他的肺结核没有传染给柯岩,而柯岩的开朗、洒脱却“传染”给了贺敬之——从柯岩蓬勃的生命力中,贺敬之吸取了再生的巨大力量。爱情,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悄悄萌芽。渐渐地,见不到柯岩时,贺敬之常常陷入思念的痛苦;柯岩一出现,贺敬之的眼前似乎多了一个太阳,他的话也多了,容光焕发。
1953年10月的一天,贺敬之、柯岩结婚了。两人性格不同,志趣却颇为相投,成为彼此互补的终身伴侣、文坛的一对神仙眷侣。
夫妻“话疗”对抗疾病
1991年,贺敬之在北京医院进行体检时,大夫确诊他已患肺癌,要对他的肺部进行手术。这时贺敬之已经67岁了。因心脏不好,左肺曾经做过手术,所以贺敬之对自己能否经受得住肺部大手术很怀疑。医生看出他的顾虑,只好建议他进行保守治疗。贺敬之回忆说,他们夫妇俩一起出去散步从来不拉手的,那天从医院出来是个例外。刚一走出医院大门,他们的手就拉在一起了,而且拉得很紧。尽管贺敬之被查出了肺癌,但他并没有感到惊慌。“那天,我感觉到柯岩的手很有力,握着这样的手心里就有了依靠。”两人结婚这么多年,谈的不是工作就是创作,很少涉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这同却是个例外,从医院出来以后,他们回忆了没有风花雪月的初恋,回忆起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生活。“我们谈了很多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在后来的一次体检时,我肺部的阴影没有发展,这种好转连大夫都感到吃惊。”贺敬之说,这很有可能就是夫妻“话疗”的结果。
说到夫人柯岩,贺敬之说:“她可是个‘老病号,浑身都是病。”柯岩曾有过十几年尿血史,最初医生检查说是肾炎,但坚强的柯岩没把病当回事儿。1994年,病得实在厉害了,在单位领导的“逼迫”下,柯岩才住进医院,确诊结果显示是肾结核。
柯岩动手术那天,贺敬之坐在手术室外,心里七上八下,不知结果到底如何。等到手术结束,柯岩被推出来了,大夫拿着一个盘子,里面盛着她的右肾,已经彻底烂掉了。看见隐藏在爱人身体里的“炸弹”,那种感觉对贺敬之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
1996年9月,心脏一直不好的柯岩再次遭遇了心脏搭桥手术的考验。动手术前一天,贺敬之整整一夜没有睡觉——因为参加会诊的一位医生也对实施手术产生了动摇,认为危险性太大;可是不动手术,对于柯岩来说毫无希望,手术从早晨做到晚上,足足做了8个小时,一共搭了3根桥,做得很好。那天,贺敬之躲在手术室外,悄悄地流下了泪水。
在妻子住院康复期间,贺敬之经常坐在床边陪妻子说话。因为妻子的“话疗”,让他的肺癌没有恶化。所以,他也想用“话疗”的方式让妻子早日康复。
在恬淡安静中安度晚年
这么多年来,贺敬之的肺癌一直控制得很好。现在,他和夫人每天清晨都会到居所附近的玉渊潭公园散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像普通人一样上街买菜,回家一起做饭。在贺敬之的书房里,摆着几个大书柜,里面堆着满满的书籍,他每天与书为伴,养花养猫,也练书法。一般情况下,贺敬之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有些必须他出席的会议也不好不参加。下午夫妇俩一般不会客、不接电话,晚上继续工作或会会朋友。柯岩1997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贺敬之学了三次还没学会,现在仍是“笔耕”。他们在恬淡安静的日子里安度自己的晚年,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由于身体的原因,贺敬之在晚年很少写诗了。有时他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旧作,让思绪随着回忆在那些闪光的诗句中徜徉。当然,有时他也会出席诗歌界的一些活动,上台朗诵自己的诗作,在中国诗坛上继续发出高亢的余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