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垓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强调个性化阅读,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的培养。但一些教师却剑走偏锋,盲目追求个性化,迷失价值取向,令人堪忧。例如在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评价。对白骨精作评价时,有学生说:“我觉得白骨精虽说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她很孝顺,抓到唐僧后,马上就派人去请自己的母亲
阅读教学具有对话的“性格”。这一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广泛范畴的对话。尊重学生理解体验的多元性,鼓励发表独到见解或不同的声音是新课来分享。有学生附和:“有道理,有好处能想到母亲,是有孝心的举动。”面对学生这样明显的误读。教师却说:“大家说得真好。是啊,人们总说白骨精坏,可是经过大家讨论,我们发现,她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
这个课例,学生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教师给予的“白骨精值得学习”这一结论却令人不寒而栗——肯定了白骨精的“孝”,也就肯定了血淋淋的屠杀,肯定了违背公德、正义与人性之举的合理性,使善恶是非在学生的心中失去了起码的圭臬——已走向“误人”的险境,是对个性化解读的误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不等于不能对学生理解与认识上的偏差说“不”,更不等于恣意放纵与放任自流,背离“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份清醒,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