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山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有学生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晏子三次反驳楚王,使楚王很没面子,但是楚王都没有发怒,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国君。并强调楚国很强盛,楚王完全可以杀了晏子,但他没有这样做,说明楚王是珍惜人才的。很明显,学生的这一回答,虽然角度比较独特,充分体现了多元解读、个性阅读,但它已否定了教材所规定的价值取向。对待这样的独特体验,简单肯定或否定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这堂课的教学宗旨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正义和智慧的力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教师要机智地“拒绝”,把学生领到理解课文的正确的路子上来。因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阅读有创意的同时,应该引导正确认识楚王,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先来一个插问:“楚王没有惩治甚至杀害晏子,是因为他宽宏大量、珍惜人才吗?”再来一个迂回:“老师发现整个事件中,几次写到了楚王的笑,细细去品味楚王的笑,也许大家会对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组织学生重新研读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楚王从冷笑发起挑衅,到尴尬无奈地赔笑。再到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这一连串表现不但不是宽宏大量与珍惜人才,反而是一种傲慢的失败,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晏子的大智大勇。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质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富有新意的解读必须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时下,一些教师只顾“求异”“发散”,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教学形式的变化多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形式主义,能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应当说,这种认识错误、思维偏失的“求异发散”,学生是无益可受的。因此,追求“生本”而抛弃“文本”利用的无度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