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爽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6)。自我效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预期性,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即将进行的活动能否达到一定水平的自我预期,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但是对活动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二是主观性,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一水平的主观上的判断;三是中介性,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有一关键因素调节着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这就是自我效能。
1.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1 个体行为成败的经验
一般说来,获得越多的成功经验,越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每一次成功的经验都会增强自信心,成为下次努力的动力。反之,多次获得失败的经验,就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完成任务前表现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对于一个具备了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来说,偶然的失败不但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而且会促使他去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旦改进策略后,会取得更大的努力。
大学是一个学习紧张,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场所,对每一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这样和那样的挫折和失败,这一切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常把生活中的不顺利,学习和交往中的挫折、失败看成是不应该发生的,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自我效能感明显下降。
1.2 社会比较
一般来说,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任务的信心,但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
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都是佼佼者,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和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地运用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特别是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取得成功,能够增强自己完成同样任务的信心。有些大学生只看到别人的失败。从而影响自己完成相同任务的信心。
1.3 他人的评价
切合实际的语言鼓励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获得成功,不切合实际的语言规劝不仅使规劝者失去威信,还好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言语鼓励,别人切合实际的评价和鼓励会使他们增强信心,顺利完成任务。这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他人的长处,适时适地地通过语言鼓励别人,使他人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1.4 情绪反应
一般来说,平静的反应使人镇静、自信,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因此,执行任务时保持平静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过度的焦虑容易使人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使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专注于任务本身,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担忧,这样影响了任务的完成,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年级特点
一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但是波动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多的是通过老师、家长和周围的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建立的。更重要的是在高考选拔中的成功,再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入学后他们仍然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他们在新的群体中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原有的效能判断可能一次又一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这时他们会重新分析和定位自己的效能感。
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但是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这与他们不断受到挑战有关,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将自己的效能感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时的自我效能感虽然低于刚入学时,但建立在理智思考的基础上,所认识的是真正的自我,这也意味着他们进一步走向成熟。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他们走出了二、三年级的低谷,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的认识显得更为客观,更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且他们将一直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走向社会,面对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3.1 正确归因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寻求解释,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如果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大学生就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愿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寻求帮助,做进一步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个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愿再做进一步的努力。对成功的归因也一样,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就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如果对学习进步作能力上的归因,可以让学生逐步确信自己是有学习能力的,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步,进而也会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积极的归因会带来自尊、自信、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期望,还可以防止个体产生无助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大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效能感。
3.2 增加成功体验
只有在某项任务成功完成后才能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胜任能力和完成任务的信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建立适当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把目标具体为各子目标,从而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逐渐积累;其次,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不能建立过高的目标和要求。再次,要经常对自我信念进行分析。大学生应当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控制消极的想法,保持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
3.3 积极评价鼓励
积极的关注、鼓励和评价对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竞赛等很多场合不失时机地做出表扬和奖励,让他们在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之后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自信。但也要注意的是对大学生做出评价时一定要适度,要与实际相结合。
3.4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参与活动成败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去的失败经验,从而产生了不愿参加实践活动的心理,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从小事做起从感兴趣的事做起,慢慢积累成功的体验,这样你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作者简介:魏爽(1976-),女,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