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永
一则学生的日记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阴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
回响着《命运交响曲》的教室里,语文老师动情地朗读这首汶川震灾后全国最著名的诗,全班同学无不动容。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我深深地理解了黑板上老师写的六个字:诗言志,歌咏情。
这节语文课的课程资源,不是经典名篇,而是一个笔名叫苏善生的文学青年的作品。在2008年的社会重大事件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现在,笔者仅以语文课为例,谈谈开发和利用2008年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课程资源,把课堂构架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课程资源
社会重大事件用作课程资源,可以对语文学习起到导向作用。试题是对学习导向性最强的课程资源。2008年高考,全国15个省市自主命题,加上两套全国试题,全国一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在这17套高考试卷中,涉及“5.12”汶川地震的有辽宁卷、浙江卷等8份试卷,涉及北京奥运会的有全国I卷、北京卷等11份试卷,同时涉及“5.12”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有重庆卷、山东卷等7份试卷。例如全国II卷等未涉及到以上两个重大事件的,也涉及到了股市下跌、粮食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这些把社会重大事件用为资源的试题,因为是考试题,更因为是高考题,所以能引导语文学习向贴近现实、关注生活、注重运用的方向发展。
把社会重大事件用作课程资源,能落实语文学习的任务。掌握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双重任务。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却上成了“文选课”,课文学完,语文课也完成任务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本得不到落实。
把社会重大事件开发、利用为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矫正这一点。“三鹿奶粉”事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对各个媒体的相关评论,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用作阅读课和作文课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感受、思考、探究,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领悟了更多的属于语文的东西,对语文这一工具的掌握更加熟练。同时,学生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三鹿奶粉”事件的真相、原因、危害、影响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安全、秩序、制度、道德等,从而提高人文认知。
社会重大事件用做课程资源,能促进必修课程的学习目标的完成。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学习演讲词。教师如果把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用为其中的一篇课文,学生会更有兴趣的。何况,黑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主旨。
鸟巢和水立方瑰丽神奇,创意奇特,契合苏教版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主旨“科学之光·美丽的创造”,对鸟巢和水立方的介绍文章,如果篇幅适合、文体分明,语言规范,风格鲜明,完全可以用为本单元的选文。
社会重大事件用作课程资源,能促进选修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系列选修课程。选修课更加开放、灵活,有更广的空间可以把社会重大事件用为课程资源。
对“诗歌与散文”系列,课程标准提出了“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这一目标。怎么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呢?“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等社会重大事件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以这些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或背景让学生创作诗歌和散文,学生必然是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一些学生类报刊和网站举行了关于社会重大事件的征文,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一些语文老师也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增强现实性和社会性,学生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
对“新闻与传记”系列,课程标准目标强调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和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阅读新闻,关注时事,就要先阅读关于社会重大事件的新闻,就要首先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周正龙拍虎”一事,扑朔迷离。很多媒体都以自己的视角对这件事情进行跟踪报道。学生如果能进行“跟踪阅读”,一定能了解新闻的特点,对“华南虎照”做出自己的评判,既促成了阅读新闻的习惯的养成,又能锤炼思想,感悟人生。在神七飞天后,翟志刚占据了很多报纸的版面,其中有介绍翟志刚的佳作,是很好的传记作品。语文老师要在翟志刚的“帮助”下,借助学生对航天英雄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传记作品,认识传记的基本特征,了解翟志刚的人生轨迹,获得人生启示。
社会重大事件盘活课程
开发和利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课程资源,可以矫正传统教学单纯依据教科书的“本本主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是文选课程,所谓的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学习一篇篇的文选。这些文选虽大都为经典,但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毕竟不是直接的,有的文选可能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形形色色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都是在如何教这些文选的方法上做文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资源脱离社会生活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窘境:一方面,依据于一本教科书的课程脱离现实,缺少现实生命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鲜活的现实素材,意义重大的社会事件,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但是进入不了课堂。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作为封建社会“王者”的条件,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现代文明中,是很难理解这一思想的。可是,这篇课文依然是一篇经典文言文课文。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中国在11月5日出台保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4万亿元,媒体称为“十记重拳”。这“十记重拳”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大国的实力。“大国思想”远比教材中的“王者之道”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现实性,更有意义,更能引起学生关注。可是,我们的教科书早就编好了、印好了,那么就不可能把这些新近发生的更适合于告诉学生的东西告诉学生。
教科书是“死”的,课程是“活”的。老师在讲授《齐桓晋文之事》的时候,完全可以开发和利用金融风暴中我国的大国形象中的课程资源,把一篇古老的课文变得像日报一样富有现实性,像新闻追踪那样生动;在课堂导语和主旨的把握中,可以结合我国保增长的惠民特征;在写法分析和语言分析中,可以比较论辩语言与报道语言的不同;在表达与交流训练中,可以在金融风暴中选一个话题,让学生开一个辩论会;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从王者之道到大国思想”的探究。
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引入了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把握与理解,使学生既能站在现实的立足点上,发现《齐桓晋文之事》这种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现实,领悟社会,做出正确的认知和评判。
开发和利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课程资源,使课程从教科书走向丰富的社会生活,从选文学习走向现实关注,这样,把课程构建在社会生活中,既可以借助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课程本身,激发学习课程的自觉性(对社会重大事件有思考,对课程也就有思考;对社会重大事件有发现,也就对课程有发现)。同时,因为课程与社会重大事件紧密联系,所以在探究课程的同时,也对现实进行了探究(解决了课程上的困惑。也就解决了现实中的困惑;掌握了课程,也就掌握了现实)。
这样,我们的课程就是在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真正适应社会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死”学课本的“学习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