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航等
贵州与北大的渊源
■ 文/周 航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文化积淀不如中原,城市繁华不如沿海,经济能量不如京沪,但却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110多年前,一位叫李端棻的贵州人,时任清朝礼部尚书,顺应时代潮流,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以新式学堂为骨架的教育体系,其中最高学府叫“京师大学堂”,这就是北京大学的由来。
李端棻告老还乡以后,定居贵阳,去世后就葬在今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的山坡上。除李端棻外,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陈跃红,也都是贵州人。
据悉,10年来,省委组织部选派了近千名领导干部到北大接受世界前沿理论的熏陶、先进文化的侵染,为贵州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这也算是李端棻造福于家乡吧!
我在北大短暂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但贵州与北大,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渊源必将继续下去。
(作者单位:省中小企业局)
走进北大,走近未名湖
■ 文/狄安臣
在2008年的金秋时节,我作为贵州省第十期现代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一员,走进了北大,走近了未名湖。
北大,这个令多少学子向往的神圣殿堂,是一本摆放在天地间的大书。她厚重得无法计量、博大得茫茫无涯、深邃得让人难以尽览。而这本大书,匆匆过客是难以读出其真谛的。
未名湖之所以“未名”,实则无从命名,当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聪慧真是高人一等。因为未名湖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就是北大的灵魂。湖光塔影,杨柳婆娑,这只是未名湖的外在性格,只有当你脱尽身上那股浅薄浮躁之气后,才能真正体悟出她藏在深层的意蕴,从而感受到北大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包。而有幸感受并且承受了这种精神气韵,则是我在北大最宝贵的收获。
在北大的日子,日日如浴春风,收获了难以言传的精神财富。在湖和塔、路和桥、草和木的背后,我体味着北大的“博”与“雅”。
(作者单位: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政府)
感受北大的兼容并包
■ 文/廖 毅
有幸走进北大,算是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梦!短短60天的学习生活,让我生出了许多感慨和感激……
课堂上,名师们的轻轻点拨,让我的思绪能再次远航,使整个身心涤荡在浩瀚的智慧海洋里。课后,原本陌生的学员们围坐一圈,畅谈学习和生活感受,唤醒了珍藏在记忆中“同学”的情谊!虽然它少了少年时代的浓烈,但却更多了一份醇厚延绵,后劲十足,温暖了学习旅程的每一天!
闲暇时,在未名湖畔散步,所感受的不只是湖光秋色,更多的是北大的情怀、胸襟、底蕴……“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既是办学的宗旨,也是做人的原则。为人能包容,处事能包容,你的思想就能去掉缠绕在它上面的偏见、固执、不信任等的束缚,工作生活就会更加和谐。未名湖之所以称之为“未名”,大概也是要给予人们更宽阔的遐想空间,让你有所思有所获!(作者单位:贵州久联企业集团公司新联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