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华
摘要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我国农产品零售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农产品的营销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农产品超市化的基本概念﹑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及可行性和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为我国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可行性;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57-03
改革开放以后,农产品流通以千千万万农民为运销经纪人,以游击式的和星罗棋布的地摊式农贸市场为主要销售形式。进入21世纪,面对大宗农产品过剩﹑国外优质农产品纷纷登陆﹑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第一卖点的新情况,这种传统的销售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销售市场是一个不设防的或难以设防的市场,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安全信誉;另一方面,传统的销售市场难以使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得到体现。于是,超市作为现代流通业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广泛接受。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意识的增强,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超市销售将逐步成为优质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超市化经营将是农产品销售的必然趋势。
1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以超市为载体和平台,按照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运和包装,以品牌的形式进入现代超市连锁销售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它是根据超市经营的要求进行包装,以品牌的方式进入超市连锁销售的一种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是农产品市场从集市转向超市的重大变革。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先进业态,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最新形式,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专家指出,实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农产品超市化将带来农产品营销方式的根本改变,是推进农产品流通业态现代化,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农产品超市化不仅代表着农产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也对农产品的基地建设,特别是对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现代化流通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研究对进一步调整农产品营销业态,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可行性
2.1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前提
经济发展是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引起业态的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亚洲国家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在不发达经济中,流通组织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在人均年收入250美元以下的低水平阶段,居民消费仅限于温饱。要降低分销成本、建立粮食批发和零售系统,以适应低收入的消费者。在人均收入250~600美元的中等水平阶段,大规模商业性农业发展起来,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分离,超级市场和连锁店开始出现,消费合作和大城市期货市场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高水平阶段,食物结构的变化使现代超级市场、国际化连锁商店和跨行业的专业化商业公司发挥重要作用,批发市场作用开始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按可比价计算,199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5 854.0元,比1978年增长360.6%,恩格尔系数为42.1%;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9 421.6元,比1999年增长193.6%,恩格尔系数为37.7%[1]。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前提条件。
2.2物流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分销手段进一步发展。先进技术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商品购、运、销、存等各环节的费用。电脑网络的发展,使零售业管理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商品流转没有了空间上的障碍。以农产品销售为例,鲜活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大大限制了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交通工具与保鲜技术的进步扩大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也使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成为可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这条冷链中的损耗率可以降低到1%~2%。生鲜食品的运输工具得到较大改进,使农产品的贮藏期显著延长,质量明显提高。物流技术发展为农产品超市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
2.3需求与消费方式的变化为推动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了直接动因
新业态总是对应于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为满足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导致零售业态变革不是偶然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口粮已基本完成了从粗粮到细粮的转化过程,居民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将由数量增长型过渡到质量充实阶段。对较为发达地区、较高收入阶层消费者,食品消费偏向于质量好的动物产品、酒类产品以及档次高的瓜果蔬菜,食物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减少,食品需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农产品价格不再是此类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在满足新需求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改变是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直接动因。
2.4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创造了内在驱动
业态的调整与更替,受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我国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2000年我国农产品综合市场数为820个,摊位数约49.30万个。2006年农产品综合市场数为816个,摊位数约为48.87万个[2]。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传统零售业态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传统经营者为取得竞争优势会不断设法进行经营形态的调整与革新;另一方面,新的零售业态投资者会放弃选择传统业态,而尝试新的、有前景的业态。2种力量合一,便会启动全社会的业态更新,农产品超市等新型业态就是在这种内在动因的促使下产生的[3]。
3影响我国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推进的制约因素
3.1价格较高是制约推动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主要因素
超市业态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人工费、摊位费成本高,而且多了冷藏保鲜和包装加工等环节,因而同一商品的价格比农贸市场上高出许多,价格上处于劣势。长沙某超市的资料显示:超市开出的一张单子成本为4分钱左右,标签2~3分,包装塑料袋4分,照明、空调、冰柜等维持正常营业所消耗的电力每天达千元。如此高的营业成本,如果没有大的营业额,很难予以补偿。目的在于吸引人气,但有利可图的为数不多。
3.2产业链和供应链过长使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成本过高
多数超市的营销链条过长,增加了物流成本。农产品进入各大超市的物流环节通常是:产地—收购商—超市供应商—超市。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农产品不仅新鲜度大打折扣,而且每经一道手续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层层加码进入超市。这种传统供应链,增加了农产品进超市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使得超市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4]。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严重失衡的现状,阻碍了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进程。
3.3经营规模过小,制约农产品超市化经营
任何一个行业的市场,企业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使平均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才能进入。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是行业的进入门槛。但是,许多流通企业在政府的某些鼓励政策的驱使下,盲目转向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从现实情况看,各个城市出现的农产品超市大多单门独户,实力单薄,没有一家有能力将其他农产品超市组织起来统一配送。这种没有统一配送中心、没有连锁店家的农产品超市,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难以降低经营成本和抵御市场风险[5]。
4推进我国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主要对策
4.1实现规模化经营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无论采用哪种模式,要提高盈利能力,必须降低价格成本,形成对传统农贸市场的相对成本优势。也就是说,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绝对价格可以等于或略高于传统农贸市场,但综合比较质量、安全、服务等优势,具有相对的农产品营销价格优势。为此,农产品超市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从已经取得成功的超市企业的经验看,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可以比农贸市场低,但这必须要以超市的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前提。规模化经营实现途径是通过增加连锁店。据统计核算,必须要求达到20家连锁店以上的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优化经营成本。无论是国外超市的营运经验还是国内超市的发展趋势,超市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树立价格优势,赢得利润。对于那些各行各业中改制过来的超市企业,如要经营农产品超市,可以加入到大型连锁超市集团,成为集团的门店企业。
4.2优化供应链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打造一条良好的供应链,是每一个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并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效益。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笔者认为,农产品进超市的供应链可参考图1进行。
在这条农产品的供应链中,超市的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连接生产、零售的核心环节。农产品要想进超市,企业或基地必须具备规模化生产和长年供应的实力。应该采用全新的“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或者“超市+农民协会+农户”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紧密连接的模式的[6]。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或农民协会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达到供货稳定、大量批发的要求。超市与产地的紧密对接,既有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又有助于保持超市农产品的新鲜度,形成品牌特色,提高超市经营的经济效益。
4.3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加强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物的最主要因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只有那些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才会被消费者认可。想进入超市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拿得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努力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安全体系。超市不仅要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同时要加强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认证,企业或基地在生产、技术条件也要加强认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比如,无公害食品要出示《无公害食品证书》,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也一样。
4.4把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作为主打策略
品牌是超市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实质是质量加品牌,有质量无品牌的农产品同样进不了超市。超市对农产品品牌、规格、包装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独特的品牌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金牌、银牌,不如市场确认的名牌”。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创品牌、树品牌活动,从而增强人们的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不断培育出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要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争创名牌和多创名牌,鼓励龙头企业把区域内的优质农产品纳入其品牌系列,逐步提高名牌农产品的比重。同时,要针对传统农产品积极创建名牌。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争创名牌和多创名牌,把区域内的优质农产品纳入品牌系列,逐步提高名牌产品的比重,为农产品进入超市打好基础。
4.5把农贸市场超市化作为农产品进超市的“载体”来抓
搞好市场化运作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按照城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要求以及有关规划标准,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农贸市场超市化将带来农产品营销方式的根本变化,是推进生鲜食品流通业态现代化,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改善城市购物环境,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积极做好农产品进超市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如申请商标、条形码,加大对优质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等,为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创造条件。要认真总结推广现有农产品进超市的经验,为农产品全面向超市推进打好基础。其次,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改超”工作。一是建立“农改超”工作机构,对“农改超”工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会审项目、督促检查;二是鼓励现有符合条件的农贸市场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改超”,做到市区向郊区、中心城市向县城的逐步延伸,彻底改变目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三是加强新城区开发的规划监督,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超市,明确和重申今后不再审批建设新的农贸市场;四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与生鲜食品超市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积极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参与“农改超”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农改超”建设;五是实行法人建设和管理的市场运行机制,改善城市购物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推动城市化进程。
4.6把农产品进超市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来抓
推行超市、连锁营销、配送,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农贸市场一统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格局,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和农业产销方式转变,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说,超市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因为没有质量的农产品,进入不了超市,而农产品不打入超市,其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要使超市早日取代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成为城市农产品供应的主渠道,光靠农民、加工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努力还不行。目前我国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都处于一个过度竞争的状态,如果没有政府有效的宏观管理措施,市场难以自动达到有序和高效运行。各地政府应该给予相关的政策和必要的支持措施,在宏观上进行协调以重塑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制定城市零售网点布局规划,避免市场终端的无序竞争;提供地方性的倾斜贷款,保证农产品加工、运输的龙头企业和超市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积极建立农产品推广中心,定期组织全国各地超市到中心看样、订货,积极建立、管理和开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务的政府网站,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鼓励农民建立各类自发的中介服务组织,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5参考文献
[1] 常国庆,赵磊.浅谈连锁超市进农村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8-369.
[2] 编委会.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左两军.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 (2):12-15.
[4] 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J].商贸经济,2005(2):26-27.
[5] 雷会彬.积极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步伐[J].引进与咨询,2003(6):28-29.
[6] 凌宁波,朱凤荣.构建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J].农村经济,2006(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