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梅 李爱霞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资金投入存在财政支农总量不足、贷款难度大、农民个人投资能力有限、外资投入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即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投入为支撑、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关键词多元化;农村资金投入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69-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全面描绘出了2020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于资金短缺始终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实现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1当前我国农村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不能满足农村建设的需求。
1.1中央财政支农总量不足
当前,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上仍是低水平的,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199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0.69%,2003年下降到7.12%,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7.84%和8.70%,虽然有所增加,但仍与农业贡献给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不相称。二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加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加幅度。《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从1992~2005年的14年间,其中有10个年份的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1.2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不够
目前,我国县乡财政大多数是吃财政饭,很难大力度投资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1991~2003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由2 295.80亿元增加到17 229.9亿元,增长了6.5倍,同期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虽然由220.74亿元增长到999.27亿元,但是只增长了3.53倍,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1991年为9.6%,1996年为7.9%,2000年下降为6.6%,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5.8%,与1991年比较相差3.8个百分点。
1.3贷款难度大
尽管近几年我国已经加大了农业贷款的发放力度,但融资难仍是制约农民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瓶颈。一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例偏低,1995~2007年,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均未超过6%;二是商业化的农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信贷市场;三是农业发展银行转向于粮棉油信贷,使政策性支农空间大幅度缩水;四是邮政储蓄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纯福利享受者;五是弱势的农信社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替补主力。
1.4农民个人投资能力有限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了农民个人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6年2.51∶1.00扩大到2003年的3.23∶1.00。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农民本来就少的收入中,还有很多支出项目,尤其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支付完这些项目以后,农民手头已经所剩无几。
1.5外资投入兴趣不高
尽管国家一直将农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也吸引了部分境外投资,但与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水平相比,农业利用外资明显偏少。2003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为535.046 7亿美元,外商实际农业直接投资额只有10.008 4亿美元,仅占1.87%。
2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的措施
针对农村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要实现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即构建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投入为支撑、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金、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村资金投入体系。
2.1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1.1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1.2优化农村财政投入结构。一是调整并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三是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财政性措施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2.1.3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范围;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四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2.2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2.1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二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网点和资源贴近三农的优势;四要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2.2.2发展农村民有中小金融机构。允许民有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兴建如山西、贵州等的小额信贷公司,构建“草根金融”合规通道。还可以使民有资本入股农信社,对其进行产权改造,选择有差别的发展模式等。同时适应农民合作化需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农村弱势群体微小资金的自助性联合。
2.2.3发展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是农业大国,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灾害和事故频发,但农业保险却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服务“三农”发展为重点的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保障能力。同时,启动并适度创新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业务,筹集农业发展资金。
2.3推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个人投资能力
新农村建设虽然需要国家扶持和引导,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鼓励农户进行生产与消费性投资、鼓励各种形式的村民集资等。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必须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2.4鼓励社会参与,积极利用社会资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多,范围广,任务重,困难大,需要鼓励社会参与,积极利用社会资金。一是利用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筹集农村发展资金;二是利用社会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利用社会渠道融资,将有利于缓解财政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农村公共品短缺的矛盾。
2.5积极引进外商投资,缓解财政、信贷和农业自身资金的不足
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情况看,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将是长期存在的,建设投资仍需借助大量的国外资本以缓解财政、信贷和农业资金的不足。吸引外商投资,一是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政府应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免外商农业投资项目的各项税费征收,适当放松对外资进入领域的限制和延长项目投资期限,扩大地方政府对种养业项目的土地使用审批权,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等,都能起到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形式。除继续采取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要加强与国外大财团、大公司的合作,探索股权融资、项目收益转让、投资基金等利用外资形式。同时也可以积极采用融资租赁、合作开发、跨国并购、BCT等形式引进外资项目。
3参考文献
[1]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 李秉龙,张立承,乔娟,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