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刚 张志祥
摘要介绍了生态文明观、和谐林业研究进程、和谐林业的内涵,论述了和谐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我国和谐林业建设的途径,即林业社会化、林业生态化、管理系统化、主体知识化、产业现代化。
关键词 和谐发展;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96-02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因此,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2和谐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从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角度研究
1999年,张国庆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随后,他又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因子,将和谐发展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将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广义的生态健康,最高目标确定为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1-7]。
2.2从哲学角度研究
刘长明(2002年)、袁吉福(2006年)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缺陷后认为,和谐发展是指作为物种领袖的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吸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组成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8-15]。
2.3从政治学角度研究
2005年,刘明辉从政治学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秩序的期望,人类社会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政治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子系统。所以社会的整体和谐化有利于政治的和谐化。就价值理性层面而言,公共的正义观念、政治的平等观念和理性的法治观念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政治语言,而且是和谐政治的精神内核,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3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16]。
2.4从伦理学角度研究
苏宝梅、刘宗贤、刘长明(2002年)认为,人类不仅要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生物、与生物为善,乃至要善待其他所有与人一样的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所有存在为善。博爱万物的和谐伦理观是生生之道、日新之德,其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以维护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的和谐共处[17-22]。
2.5从发展学研究
2006年,张国庆从发展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构建了发展学学科构架,倡导符合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3和谐林业理论研究历程
和谐林业理论最早是由张国庆在1999年根据“林业系统自组织”理论、“按需育林”理论与“和谐发展”理论提出的,其定义为和谐林业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其内涵可以表述为:和谐林业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同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000年,邵青还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危机,提出了以森林经营理论为基础的林业和谐论:以“建设健康的森林”提升林业为目标,以“速生先锋林”替代“速生用材林”为林业技术路线。由此,中国的林业政策目标设置可从低级转变为高级,全面切入生态林业的经营轨道。
2003年,马爱国通过系统考量我国古代的林业思想和林业政策,提出林业发展要蕴涵着人与大自然、人与森林平衡发展的和谐理念,即人要确立自身行动的限度,不能无节制地掠夺森林,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与森林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006年,李世东、张宏亮认为,所谓和谐林业,就是指林业建设的各个部分、各项内容、各种要素及其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即要努力构建可持续经营、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人地共荣的新林业,其实质就是要推动我国林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张佩洁等应用和谐发展理论,指出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和谐林业就是要使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23-30]。
4和谐林业内涵
林业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山地、平原、城市、湿地、海岸、岛屿、荒漠、草原,林业是这个“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①以“人·地”系统为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③以“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倡导生态文化,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张国庆,2007年)。显然,和谐林业理论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并着力于从林业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危机和人类心灵危机。也就是说,和谐林业的目标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建设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森林产品的需求。
5和谐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文明的起源、延续乃至衰亡,大都与支撑文明的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发展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地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养育人类和支撑人类文明的基础。因此,森林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在其中,森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就我国当前而言,森林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发展森林文化产业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防沙治沙、提供可再生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建设和谐林业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和谐林业就是要将林业与整个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建设大林业,发展大生态产业,让林业发展从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维护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着手,让林业在生态安全、林产品上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生态环境上满足国家和谐发展与国民健康的需求,在森林文化上满足国民精神需求,实现国家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7我国林业和谐发展的途径
和谐林业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将目前的林业三大体系建设进行全面提升:将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提升为陆地生态体系建设,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健康安全的生态基础;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为运用和谐发展理论,采用生态化技术,建设和谐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将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提升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陶冶人的精神,促进人们形成和谐的生态观,促进社会关系生态化。
7.1林业社会化
林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林业发展必须遵从社会学规律,将林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起来,使林业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2林业生态化
林业生态化就是将林业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化,按照生态学、社会学规律发展林业,促进林业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使林业系统发挥其生态化样板作用,促进社会这个大系统生态化进程。我国林业目前处在“造林”阶段, 系统功能单一,子系统之间不协调。尽快实现林业生态化,可以使我国林业系统得到优化,加速我国和谐林业建设进程。
7.3管理系统化
目前,我国林业系统内各子系统布局很不合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管理粗放,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我国林业系统的运行效率,除了坚持依法治理外,还要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7.4主体知识化
我国目前林业人知识水平偏低,林农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生产环境中,林业管理者知识严重老化,林业科技工作者知识层次较低,林业的高精尖技术应用几乎是空白。而和谐林业建设对林业人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加强林区社会教育和林农培训、林业管理者继续再教育、林业科技工作者知识高新化是当务之急。
7.5产业现代化
林业现代化关键是产业现代化。就我国而言,我国林业产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林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含量低,整个行业基本上还是处在计划体制之下,没有活力,很难达到个性化、国际化、知识化等现代化要求。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惯性、进行林业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市场化、激活行业活力是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8参考文献
[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21):79-83.
[2]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3]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4]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5]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6]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0.
[7]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45-49.
[8]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1):5-14.
[9] 刘长明.和谐文明论纲[J].学术界,2005(1):79-105.
[10] 刘长明.和谐是生产力之祖[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1):4-13.
[11] 刘长明.对和谐发展观的再阐释[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7.
[12] 刘长明.和谐发展与简单性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5-16.
[13] 刘长明.论和谐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5):73-76.
[14] 刘长明.论“和谐剃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7.
[15] 袁吉福.从代价论视角看和谐发展之代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2-115.
[16] 刘明辉.试论政治和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43-46.
[17] 刘明.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35.
[18] 苏宝梅,刘宗贤,刘长明.和谐伦理学宣言[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5):1-10.
[19] 李庆臻,李易.论生态和谐伦理[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4):1-10.
[20] 苏宝梅.我的和谐伦理观[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3):1-10.
[21] 刘志扬,日月河.和谐伦理: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3):13-16.
[22] 刘长明.和谐经济学初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9-86.
[23] 邵青还.林业和谐论的进展及其持续发展战略初析[J].自然杂志,2001(1):1-10.
[24] 马爱国.论我国古代林业思想及政策中的和谐观[J].林业经济,2003(2):52-53.
[25] 李世东,张宏亮.论和谐林业几个基本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06(10):71-76.
[26] 张佩洁.浅议现代林业的和谐发展[J].辽宁林业科技,2006(6):42-43.
[27] 许勤,赵萱,赵铁珍.现代林业:理论综述与实践进程[J].林业经济,2007(8):19-24.
[28] 李丽,陈建成,陈贵松.现代林业发展五论[J].绿色中国,2004(10):34-35.
[29]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二十一世纪,2005(20):23-28.
[30] 张国庆.论和谐林业与我国林业能力建设·经济林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