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30年中的一些案例

2009-04-08 09:36
中外书摘 2009年4期
关键词:赖昌星二王红楼

陈 煜 钱 跃

高干子弟“二熊”

杭州伏法

《假如我是真的》是沙叶新等根据1979年夏在上海发生的一起小骗子冒充高干子弟到处招摇撞骗的案件,创作而成的话剧。该剧运用讽刺的手法,批判了特权思想。

1979年10月,该剧在上海内部上演,不久,在全国其他地方上演,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戏的主题,以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处理、情节结构与形象创造等艺术处理上,以及对骗子该不该同情等问题。

高干子弟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快就显现出来。

1979年枪响,杭州“二熊”伏法。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姑息那些不争气的高干子弟。

孪生兄弟熊紫平、熊北平出生于高级干部家庭,湖北省红安县人,分别为杭州重型机械厂和杭州制氧机厂工人。自1974年5月至1978年8月,两人纠集犯罪分子马少华、钱永敏等人,结伙强奸、轮奸、奸污、猥亵妇女达百余人。

杭州市公安局先后逮捕了这伙犯罪分子。

主犯熊紫平,品质极为恶劣。早在1971年在部队服役期间,就犯有强奸女青年的罪行。1973年退伍后,与罪犯钱永敏等勾结,肆无忌惮地进行犯罪活动,他采取欺骗、持刀恐吓、卡脖子等恶劣手段,强奸女青年7名,轮奸2名,奸污、猥亵、侮辱20余名。还曾将一名女社员毒打致伤,并敲诈手表一只。

另一主犯熊北平从1974年以来,纠集罪犯马少华、王斌等人,结拜兄弟,自封老大,采取利诱、持刀威胁及种种恫吓手段,先后强奸女青年、女学生6名,轮奸4名。奸污、猥亵、侮辱女青年20余名,还私设公堂,向别人敲诈勒索现金手表等。

两熊罪大恶极,民愤极大,被依法判处死刑,其中熊北平认罪态度好,缓期2年执行(后熊北平在狱中自杀)。

1979年11月14日,杭州市6000多群众参加了公判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法庭的严正判决。

1979年,青海省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高干子弟杀人案,即杨小民故意杀人案。此案因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而导致死罪轻判,在青海省激起公愤,群众反映强烈,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干预此案,要求复查,但因官官相护织成的关系网太厉害,此案拖了五年未能纠正。

后来,《光明日报》记者陈宗立揭露这件事的内参,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八位中央领导在内参上作了批示。

1985年6月13日,中央书记处专门就杨小民杀人案召开第212次会议。在我国解放以来的历史上,中央专门就一个杀人案件召开书记处会议进行讨论恐怕是第一次。

书记处会议认为:“此案搞了五年之久,青海省的群众意见很大,要尽快解决。有些地方搞封建主义、家族关系、官官相护,应引起严重注意。在这个案子的错判和长期未予纠正的问题上,青海省委的一些领导同志是有责任的。对那些在此案中徇私枉法的人,不管是谁,都要实事求是地予以严肃处理。”

在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坚决干预下,青海省委不得不重新讨论杨案,终于作出改判决定,判处杨小民死刑,立即执行。

1985年7月31日,青海省召开公判大会,将杨小民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西宁市万人空巷,争睹这个现代“高衙内”被法律严惩,争睹正义战胜权力的大快人心的场面。

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2页,有这么一段话:“青海省杨小民那个案子拖了多年,几任省委书记没有解决,现在处理了,处理得好。就是要查处这样的案子,才会有震动。”

通缉“二王”

通缉“二王”的文告,布满了1983年中国的城乡。

让老百姓提心吊胆了半年之久的“二王”,名叫王宗坊、王宗玮。

1983年2月12日大年三十,“二王”持枪到沈阳一医院小卖部盗窃3000元人民币,正要离开现场,被早已警觉的工作人员周化民、吴永春拦住去路。

“砰砰”几声震耳的枪声,4死3伤,这是“二王”杀人系列的第一桩血案。

辽宁省将“二王”的有关材料上报公安部,当天,公安部就发出13号通缉令,向全国缉拿杀人潜逃犯“二王”。

二犯由北向南的逃窜一时引起了全国性震动,气焰如此嚣张的案子,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们惊恐,不知什么时候,也许“二王”就会窜到自己身边。

3月3日,“二王”出现在武汉,“二王”在交通检查站,杀两人,伤一人,劫一枪。并在与民警民兵枪战后逃脱,随后在轴承厂打死市民詹小健,抢走他的自行车,从刑警大队的包围圈中,混入观望人群溜走。

公安部发动群众配合,在河南、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安徽严密布控,但新问题是,有罪犯冒充“二王”作案。

8月29日,二犯在淮阳抢得2.1万元现金逃跑。

狡猾的“二王”在淮阳作案后。为躲避撒开的法网,带着蚊帐等露宿山村野坳的用具,骑车逃离淮阳。十四天的时间,他们从江苏横跨安徽省,又跑到江西省,妄图从这里再通过广东、福建两省南逃过海。

9月13日,二犯在江西广昌被发现,被迫进了旰江林场的深山密林,干警们完成了对二犯的包围。

9月18日,二犯被围在尖锋公社南坑山,开枪拒捕,被击毙。二犯蓬头垢面,皮色灰白,脚板上累累孔洞,一个公文包绑在腿上,内有人民币1.3万元,腹内空空无物。

据参加过击毙“二王”行动的赣州地区公安局痕迹检验的负责人和助理工程师孟庆远回忆:

在一个灌木丛生、草高林密的小山窝里,终于发现了“二王”的踪迹,所有的搜索人员全赶了过来,将小山窝围个水泄不通。很快山窝里响起了枪声,孟庆远与战友谢竹生带着一条警犬冲进山窝。刚走了20米,在一个大约5平方米的平地上,他发现一个穿白衬衣的大个子俯卧在地上,似乎还在往前爬,右手拿着一把枪,后背有一片血渍,他的身旁有两个武警战士也倒在血泊中,警犬冲过去咬掉了那人的手枪,孟庆远与战友随后将那人死死按住。警犬又是一阵狂咬。那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孟庆远将那人拖出了山窝。

突然,山窝里又响起了一阵枪声,孟庆远放下“白衬衣”。又带着警犬冲入山窝。下午6时在半山腰发现了被击毙的另一个人的尸体(事实证明为王宗玮、王宗坊兄弟的尸体)。

追捕“二王”无疑是全国“严打”最惊心动魄之作。

1983年9月2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这一系列决定的核心是,对治安犯罪的打击要“从重、从严、从快”。

这就是现在我们记忆中的“严打”。

赖昌星:“就怕领导干部

没有兴趣爱好”

2000年11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

厦门特大走私案首批25起案件今天一审公开宣判。

现已查明:1996年以来,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及其他走私犯罪分子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进口成品油、植物油、汽车、香烟等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在目前移送起诉的走私犯罪案件的案值中,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直接操纵下的走私物品价值达人民币252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115亿元。

厦门特大走私案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

赖昌星的名字,成了特大走私的符号。

国人除了对赖昌星走私的巨大数额目瞪口呆,更震惊的是,赖昌星以金钱、女色等为诱饵,有预谋地拉拢腐蚀了一批国家工作人员。

一大批干部,在赖昌星的“红楼”里下了水。

红楼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高七层,耗资7000多万元。从外观上看,这幢贴有红色瓷砖的大楼,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内里,却是赖昌星精心设计、营造的一座美丽的陷阱。

红楼是一幢集办公、生活、酒店、娱乐于一体的高智能商住楼宇。红瓦、红墙、红顶、红窗、红门、红地毯、红灯笼,一切都是红颜色的。走进一楼接待大厅,右墙上挂的丹青墨宝,题写的草书居然是“红运当头”。非“鸿”而“红”,寓意深长。

红楼有着令厦门乃至中国所有五星级酒店都逊色的超豪华设施。二楼是用餐的地方,小包间、大餐厅共计10余间,餐厅中除红木餐桌外,旁边还搁着一张棋牌桌,掀起上方盖板,底下则是剪绒布铺垫的麻将桌。

三楼的桑拿房设计也很独特。进口的双人蒸汽式冲浪浴缸,俯仰起伏可调控的按摩床,床旁还配有一仅供两人入座的小沙发。

四楼设有小型卡拉OK厅,音响设备与效果堪称一流,每间OK厅还相应配有一双人舞池,可两人尽情欢娱,也可三四人同舞同乐。过道侧另有情调酒吧,还有可供20多人人席的小电影院。

五楼除赖氏夫妇卧室,其余全是供客人人住的标准客房。标准客房摆的尽是双人床,被褥大多以红绸缎作为底色,花枝招展的图案充满诱惑,浴室里的设备全是进口货,可淋浴,也可干蒸。而赖氏卧室的书桌上,一个手提式的小巧、精致的进口CD唱机,价值就高达20多万元港币。手一靠近,感应门自动启开,换好碟片,轻按袖珍遥控器。音质考究的乐曲便响了起来。

六楼是宫殿般富丽堂皇的总统套房。赖昌星就有这个本事,叫那些从各地前来鹭岛考察、参观的高官、名人们下榻他的“红楼”宾馆。各地首长一到,赖昌星亲自赴机场接机,首长的吃住均在红楼,地方官想插手都插不上。最后,地方长官只好找赖老板协商,能否让出一天时间由他们出面接待一下,好为首长尽点“地主之谊”。所以在厦门有种说法,不仅仅是赖昌星有求于当地官员,当地官员也有求于赖昌星的关系网。

七楼有赖昌星的办公室、休养室和个人卧室。

红楼,硬件设施一流,软件设施更是无与伦比,特地从江浙一带选聘来40多名风尘佳丽。

红楼,是一座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使人的物欲肉欲得到最大满足的宫殿。真是人得红楼,如进天堂。赖昌星用女色作为手中的钓饵,而红楼里的美女负责“垂钓”,最终“锁定”贪官污吏。

赖昌星曾扬言:来一批我同样“搞掂”一批,我就不信有谁不贪财恋色。

赖昌星总结出一句名言:“不怕什么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

赖昌星拉拢腐蚀党政机关、执法单位及口岸部门的招数之多,归纳起来戏称为“七子之歌”、即:票子、女子、位子、房子、车子、本子(护照)、孩子。

猜你喜欢
赖昌星二王红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最后十天的“司法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