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热闹的街道和幽静的弄堂,冬天的彩衣和夏季的花伞……我爱这里的一切。”28岁的奥地利女摄影师丽斯(Lies Maculan)这样描述自己举办“爱在上海”多媒体摄影展的初衷。我并不怀疑她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一她的个人网站liesmaculan.com只有三个版块,“上海”就是其中之一;她去过欧洲、美洲和非洲多座城市,往往逗留数月之久,而上海“拴”住她整整一年半。她在上海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就此诞生。
在看过她摄于上海的照片后,我发现她镜头下的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带有明显的“西洋镜”味道,把照片印在宣纸上的表现手法更像西方人的一种“东方情结”。也许,丽斯作品的受众定位不是她镜头中的上海市民,而是那些喜欢中国都市的老外们。但她用“第三只眼”定格美丽上海的意愿,仍然令人感动。
独行者
丽斯的家乡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家中有4个姐妹和2个兄弟。由于父母经商,她大学本科选择在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读商业管理专业。“我很喜欢旅游,拍照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丽斯15岁在柏林旅行期间第一次接触摄影。1999年本科毕业后,怀着对摄影的热爱之情,她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进修平面设计,成了家中惟一搞艺术的。
丽斯选择摄影作为自己事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不太善于“团队合作”,而这在商业管理中是比较致命的弱点。“父亲很支持我的决定,因为他也喜欢艺术和旅游。”摄影师是一份独立自由的职业。2002年。丽斯成为奥地利时尚摄影家佩德罗·克拉姆雷特(PedroKramreiter)的特聘助理。她从大师处获益匪浅,大师对她的评价是“视角独特”。
丽斯并没有走上时尚摄影的道路。而是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走遍世界各地,用其女性镜头记录当代社会各个角落鲜为人知的瞬间。“我试图捕捉人与人,人与景之间的微妙关联,而不仅仅是分离的单独个体。”她也在漂泊不定中充实自己——去西班牙学西班牙语,在伦敦研修新闻课程,还在北非住了一段日子。她的首次个人摄影展就在摩洛哥的一家酒吧里举办,主题是当地著名的肚皮舞,这一展览随后在维也纳引起轰动。
去年5月,丽斯跟随父亲出差来上海,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热闹所吸引。“我喜欢上海的街道,人多!”丽斯也去过重庆、北京、深圳和香港,但都是蜻蜓点水一般匆匆而过,唯独上海让她停留至今。她在莫干山路租了房子。在汾阳路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丽斯的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出门总是背着笨重的德国相机,回来就处理照片。“我的摄影灵感来自于观察人。”或清晨、或傍晚。上海的老城是丽斯常去的采风地点。
遗憾的是,丽斯没有多少中国朋友。毫无疑问,她是这座城市的旁观者。她的腼腆在和我的交谈中显露无遗。她曾在维也纳参加击剑俱乐部,无论是护面还是镜头,都成了她隐藏自己的工具。虽然精通德、英、西、法四门语言,但丽斯在上海的一年半时间并没有学习中文。“语言并不重要,我在这里也可以很好地生活。照片表达一切。”她和被拍摄者几乎不交流,不少人都是在不知情时成了照片主角。
欢乐颂
我问丽斯今后有何打算。她说只要发现值得拍的地方和人。就愿意为之停留。我说她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她说自己每做一个决定都很认真。即便享受目前这种到处漂泊的工作状态。她也知道自己不会一辈子如此生活。她今年12月将回奥地利,下一次人物摄影展可能在西班牙举办,所以希望在离开这座城市之前做一个总结。
10月14日至30日,她的“爱在上海”多媒体摄影展在明天广场展出。从数千张体现上海原生态的照片中,丽斯挑选了部分“得意之作”,利用曾经学过的美术设计,把照片或是印在宣纸上,或是着色处理成油画形式。她的作品大多是黑白照片。她说,“色彩并不是重要元素,只起到辅助功能。”所有展品都没有名字和文字说明,让参观者自己去感受。
在万豪酒店5楼的展览会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40幅宣纸照片拼贴在2.2米长、1.17米宽画布上的一幅“上海市井图”:路边纳凉的看着送孩子上学的,小店里吃饭的偷瞄路上打扮时髦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不同的照片放在一起,又有许多新的故事。”画布后面挂着一大块绸缎,这是西方人喜欢的表现方式,虽然市井生活和绫罗绸缎有些不搭调。
既然是“多媒体摄影展”,在参观者视觉欣赏的同时,也有听觉享受。展厅一角的大电视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声中,播放着丽斯数百幅照片的PPT画面:公园晨练的老大妈、马路上的交通协管员、弄堂里的休闲客……在一曲《欢乐颂》中,丽斯的摄影理念得以体现:照片是“生活的庆典”,渲染的是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这不是这座繁华都市的最靓丽一面,但丽斯抓住的这一时刻的百姓生活,洋溢着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