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溟
【摘要】初中毕业生学习《电视机原理与检修》课程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采用一体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设计可分为根据供需矛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分析过程、组装训练、总结讲评、教学反思等环节。电子电器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电视机原理与检修》,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视机的基本原理及装机、调试和维修基本技能。“串联稳压电源”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可以进行阶段性训练操作。同时,又是《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有关内容的应用。有效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又可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串联稳压电源一体化教学操作训练激发兴趣分析过程组装训练总结讲评教学反思
一、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均为初中毕业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缺乏亲身的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仍停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具备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为促使学生重新组建新的认知结构,需要创建适当的情景和设计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对动手训练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理论分析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即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过程
本着“需要产生兴趣,理论强化兴趣,运用升华兴趣”的理念,使激发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根据供需矛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5分钟)
(1)需:电视机的各部分工作需直流电压;
(2)供:市电~220 v;
(3)提问:如何实现~220v12v;
答:变压、整流
(4)提问:电网电压允许±20﹪波动,负载工作正常变化,如何保证直流供电电压的稳定?
2.新课:串联可调稳压电源(30分钟)
(1)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组成
a.利用示波仪检测已组装好的稳压电源的各点的波形,并在黑板上画出。
b.将调压器、等效负载(灯泡)、电压表连接到电路中,演示电源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180v~230v)时,输出电压的稳定情况。
(2)稳压电路构成及稳压过程
①画出电路组成方框图,说明电路构成(重点);
②由方框图画出电路图,并说明各元件作用;
③分析稳压过程(难点);
用简单的串联分压原理说明稳压原,揭示稳压实质。
Usc =Usr-Uce
(不变)(变)(变)
在教师已装好的线路板上用调压器、电压表演示稳压管 BG1的作用,验证稳压实质,启发学生思考。
分析:
USC↑→Ub2↑→Ube2↑→Ic2↑→Uc2↓→Ub1↓→Ic1↓→ぁ鶸ce1↑→USC↑
由学生叙述当USC↓时的稳压过程
3.组装训练
(1)组织形式
学生四人一组,每人一套元件,个人组装,组长负责。
(2)组装步骤
分检元件→照图焊接→个人检查→组内互查→通电检测→教师考核打分。
(3)要求
①分检元件时分两步:第一,直观识别元件类型、参数;第二,用万用表检测元件性能及参数是否准确。由组长把关,分别进行。
②焊接时,对照电路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找准位置,核对元件后再上线路板。
③通电检测前,必须经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调试。
4.总结讲评
(1)根据每组在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电路图,引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点,进一步理解电路原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答案逐一分析。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由教师设置2个~3个故障点,由学生分析判断并排查,检查反馈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每组派出代表,对本组的故障现象及排查过程进行讲解,本组同学可进行补充。使全体学生对每组的故障有全面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经验。
三、教学反思
1.理论讲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表象。用仪器、仪表检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验证所讲理论。使直观法、启发式、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得到应用。
2.针对所讲理论进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使学生的动手训练与动脑分析高度的统一,真正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实现“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品质。通过学生上台讲解,既锻炼了胆量,又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在设疑提问,设故障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区别难易程度,体现因材施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