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法英
【摘要】“小群体”活动形式,对提高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之一。本文就“小群体”活动模式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群体活动形式个性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分组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分组和男女分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上分组活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太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活力和社会学基础。
根据现代教学观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小群体”形式,小组为4名~6名成员为适宜,教师按学生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尽量保持各组间实力均衡,使其处于同一起跑线,以利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考察。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组内同学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练习,互相帮助,共同思考,使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合作群体内不可或缺的一员,意识到我很重要,大家鼓励我,我也需贡献力量。合作学习模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将个人的目标转化为小组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从“我要学”的心理要求出发,教学效果肯定会显著地提高,最重要的是健全了人格。经几年的实验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小群体”活动形式,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小群体交往是青少年的社会化生活的开端。它在人的一生中将会留下美好的回忆。群体交往的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交往的领域和功能不断变化、扩大。小群体是社会过程中必要的活动形式,它只会逐步加强,不会减弱。小群体活动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良好条件,使群体成为对个体有意识的交往领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认识自己的手段。在交往中,学生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动、规范,逐步形成个性特征,这就是特有的教育功能。群体交往的心理的实质是“信任”,开始是群众的表层信任,群体中还有更小的群体,即2人~3人关系特别亲密,它们似有形又无形地存在着。这说明,小群体层次的交往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信任的要求,这是信任心理特征。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现在假设一个是人,他对世界的关系是人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青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和成人交往时不必“交换信任”,因为成年人不接受也不珍惜他们给予的信任,而且不会用自己的信任给予回答。这就造成了青少年与成年人甚至跟父母、老师交往中的障碍,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缘故。在我们某些家庭中,学校里,班级中,常被班主任严格管束与监督,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乱说乱动。”对他们的言行时刻加以干涉,好像温室的花朵,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温室教育”。他们有压抑感、缺乏独立性与主动精神。他们一旦摆脱监督,则更加强烈的要求组织小群体,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情景性,更向往于小群体。这符合青少年追求独立性,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二、“小群体”的活动形式加强了人际交往
固定的行政指令性小组活动形式与以自由组合为主的小群体活动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富有情感色彩。情感可以提高兴趣、意志、竞争意识和兴奋激情,对体育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促进和强化作用,因此也为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练习境界起着决定作用。
由于小群体的情感色彩作用,使体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现象向着良性积极的方向发展。小群体活动的形式,加强了人际关系交往,人际关系交往是体育活动中追求的目标之一。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人类的社会交往,同时又是个体本身发展的方式。交往既作为社会的现实,又作为人际关系客观存在。体育活动的交往,是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都在不停交往(关系正常时、非正常时、敌对时)。学生步入社会时,遇到各种“敌对”关系,这时就要求学生有瞬间应变能力,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所以,被迫的交往行为,并不是坏事,而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交往是多方面的,多向性的,不像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而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修正、扩大,逐渐明确、深化和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包括受阻和变形)。因为参与交流的每个人既是客体,又是积极主体。每个人都在交往活动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个人在头脑中都有自己成熟的活动计划、活动形式与活动方法。在群体活动中,每个人都设法把自己的活动计划与技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群体意识又往往会把各人的活动计划、形式与方法加以调整、修正、基本统一,使之合理化。这中间自然地表现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过程,从而成为群体活动的总计划,表现出群体性与群体优势。由于交往的这些优势所在,不管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情感交流,社会意识等多角度来看,都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这正是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功能目标。
三、“小群体”活动形式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观追求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实际知识能力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友爱的小群体是发展和培养个性的好形式。因个体在群众中有情绪上的“满意感”,同时也确认“满意感”产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满意感”可以提高群体活动积极性,提高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共同活动的作用与效果。个体也只有在群众中才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提高个体素质。群体对个体在教育影响上起“超常”的积极性,能吸引个体力量以至达到课堂中的标准和要求。从实际中发现群体的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水平,而个体的个性又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人的个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存在的。个性和人的意识则产生于活动、认识个性的过程,也就是人在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中个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个性是群体活动的条件,又是群体活动的产物。群体活动中个体成员必须相互理解,而且接受支持群体活动的目标、动机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群体不但会协调默契,而且建立起特殊的关系,表现友谊、同情、亲密友好,这无形中也就培养了个体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实践和理论中发现,群体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很大。所谓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这种特性表现在体格上的特性,如坐立行走姿态,健康状况等;在精神上的特性,如心理承受力;特殊能力上的特性,如运动技术的发展提高;气质上的特性,如愉快或抑郁、勇敢或懦弱;意志上的特性,如积极或消极、果断或犹豫;品质上的特性,如忠诚与虚伪、公正与自私等,以上的特性通过群体活动影响特别大。所以说,一个好的群体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在群体间、个体间交往的手段多样、方式多变复杂、层次分明、频率大,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有独特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对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意志等,个性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充分,学生的个性从而也就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总之,小群体活动的形式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这都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