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林
吃喝、劳作、休息,人们各有习惯。然而你可清楚,如果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你恐怕不得不改变平常养成的生活习惯。高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进入高原,人们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过好生活关。不论你去高原干吗,首先你得在高原生活,不是吗?所以,进入高原后,你最应该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下面谈的就是进入高原后在日常生活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力活动
有一次,一位初上高原的女记者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口,一看见“昆仑山口”石碑,兴奋异常。迫不及待地跳下刚刚停稳的汽车,举起相机直奔过去。还没跑到石碑跟前就晕倒了,随车医生好一阵抢救。女记者太激动了,忘了自己身处4000多米的高原,还像在平原上似地快速奔跑,差点酿出惨祸。她当时晕倒的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体缺氧与否,决定于氧的供应量和消耗量之间的平衡,氧的供应量的减少和消耗量的增加都会造成人体缺氧。人体生命活动中,各个器官、组织乃至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氧,它们所消耗的氧是由血液从肺内带来的。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在高原人们呼吸时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含量少,氧分压低,导致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都低。说通俗一些,就是血液流经肺时所能携带的氧少了,流经器官组织时能供给组织的氧自然也就少了,其结果是组织缺氧。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耗氧量再加大,缺氧就会进一步加重。那么什么情况下会使人体耗氧量增大呢?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体力活动。人在剧烈运动时,耗氧量比安静时多出10倍以上。所以,为了不使你在高原缺氧环境中“雪上加霜”,你应该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力活动,初上高原者尤应如此。进入高原后的活动量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劳动强度和运动量。如何把握适当的劳动强度和运动量呢?一是凭感觉,就是当你感到“不太累”为止。如果你感到“太累了”,那就说明劳动强度或运动量太大了。再就是根据心率(每分钟心跳次数),心率的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安静时变慢,活动时加快,极量运动时心率甚至可加快至每分钟190次。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最好别使心率超过每分钟140次(相当于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如何观察你自己的心率呢?很简单,看着手表摸脉搏,数一数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就是每分钟的心率。需要注意的是,影响脉搏的因素很多,发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脉搏都可增快。所以,在以心率判断体力活动或劳动强度时应排除别的因素的干扰。
休息和睡眠
在高原要注意休息,高原反应症状重者更要注意。睡眠是最好的休息,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可见睡眠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在高原尤其应当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
人的大脑对缺氧最敏感,所以到了高原,脑缺氧的症状也就出现得最早,表现之一就是睡眠紊乱。
初入高原者的睡眠紊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睡眠时间短,二是睡眠质量差。
一到高原,你可能感到疲惫困倦,恨不得一睡三天以解困乏。而当你躺在床上时问题来了,你可能翻来复去睡不着,刚刚睡着又醒了,如此反复。“睡”的时间可能不短,但实际睡着的时间却短了。
此外,初到高原者睡眠较浅,也就是睡得不实。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这两种睡眠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互相交替呈周期性变化。初到高原者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的周期性发生紊乱,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由于上述原因,初到高原者可能会出现老想睡,却又睡不实,睡后不解困的恶性循环现象。所幸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在高原居留时间的延长,这种情况会逐渐好转。
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很大,初入高原者要克服忧心忡忡的情绪,作好自我心理调整,这是睡个好觉的前提。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每天应保证9小时以上的睡眠。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在高原睡眠要“高枕无忧”。初到高原的人肺通气量增大,这是人门对高原缺氧和低气压环境的一种代偿反应。睡眠时将枕头垫高一些有利于膈肌下降而使胸腔容积增大,正好适应了肺通气量增大的要求。如果夜间醒来后感到胸闷或气短,不妨起来坐一会儿。
饮食卫生
初入高原者可能会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些是高原反应在消化系统的表现。所以为了增强适应高原的能力,在高原地区要讲究饭菜的精细可口和多样化。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水的沸点,水的沸点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也低。众所周知,水的沸点在海平面处为100摄氏度,在海拔3000米处为90摄氏度,在海拔4000米处为87摄氏度,到了海拔5000米处则只有83摄氏度。水的沸点低了不容易煮熟饭菜。数十年前,转战高原的地质勘探人员曾经采用往水中加糖或加盐的方法提高水的沸点。为了煮熟饭菜,他们在以牛羊粪作燃料的条件下想了许多办法。如今这些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只要你在烧水做饭时善用高压锅就是了。
此外,在野外居住点要注意水源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品。且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高原营养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寒冷、昼夜温差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人体能量代谢和体重影响较大,因此进入高原后一定要注意营养平衡。
初入高原者大多出现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以致影响进食。一些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因其不容易消化而吃得更少。于是营养物质的摄入减少,出现负氮平衡,这也是初到高原时容易消瘦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初到高原者要做到进食量充足,以保证热量需求。如何做到进食量充足呢?除前面提到过的要注意饭菜多样化,注意烹调以增进食欲外,更重要的是饮食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要合理。初入高原者应采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因为碳水化合物较易消化吸收,补充热量迅速。中国人赖为主食的米和面就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气多,容易加重本来在高原就多见的腹胀;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难消化,容易加重本来在高原就多见的消化不良。因此,初到高原者应适当节制肉、蛋、奶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当然随着在高原居留时间的延长,这类食物的摄入量要逐渐增加,以保证营养平衡。
此外,高原地区往往缺乏新鲜疏菜和海产品供应,使人体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应注意尽量多吃蔬菜、水果和海产品。在高原最容易发生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缺乏,应特别注意,必要时可以用药物补充。微量元素中,高原地区最容易缺乏的是碘。只要注意食用加碘盐,多吃海产品,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戒烟节酒
吸烟使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在高原本来就缺氧的情况下,吸烟可使人体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此外,在高原低氧环境中人的血液内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液粘稠度大,吸烟可使红细胞增多更明显,血液粘稠度更高,从而使血流阻力加大,血流缓慢,不但影响组织器管的血液灌注,还增加心脏负担。可见在高原吸烟危害更大。吸烟还有一系列其他害处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在高原地区更应该戒烟。很早以前,人们把高原反应误认为是“瘴气”、“烟瘴”在作怪,以致不少人用吸烟的方法驱除所谓“瘴气”,实在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至于饮酒,在高原地区适量饮酒未尝不可,只是不要过量。2008年版《中国人饮食指南》认为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这里说的“少量”是每天摄入酒精量最多不能超过75克,且以饮用葡萄酒为宜。过量饮酒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增加机体耗氧量,进一步加重高原缺氧。过量饮酒还会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而增加散热,在高原寒冷气候下这是不利的。饮酒能“御寒”是人们的一种误解。酒后的“温暖”不过是人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是饮酒后体热散失增加,更容易发生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