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2009-04-08 08:45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槐花季节词语

张 雷

教材分析: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情感充沛地去解读文本,所抒发的也必然是真情实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槐乡五月》通过作者质朴而形象的语言,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于槐乡由衷的喜爱之情。因槐花的美而动情,因孩子的乐而沉醉,这份浓浓的爱意随着文章轻快、形象而富有节奏的语言缓缓地流淌出来,而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被作者这份对槐乡的挚爱所感染,让这种纯洁而美好的感情流淌在孩子的心田!槐乡的美是整体之美,美得可以让人醉在其中不忍离去。槐乡的美也是细节之美,美得可以让人流连在枝头浅斟细酌。

基于以上解读,我设计了“整体把握美,细节品析美,实践内化美”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高度凝炼而意味隽永的语言。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会整体把握,细节品析槐乡五月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语言美、槐花美、人性美的品析、诵读,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槐乡五月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回顾槐乡之美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槐乡五月》

2.出示生字词检查:

瑞雪初降白茫茫香气扑鼻熏醉

大大咧咧俊俏好客酿蜜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说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用上两个就更棒了。

4.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美香热情好客

5.读最后一节,引领学生根据这节提问,提示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必要的复习巩固会为课堂的教学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这一环节,生字词的复习巩固是无可厚非的,但词语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准确发音,还要和文本密切联系,因为词语是文章最小的实体,甚至有些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词语的训练,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让学生结合朗读的词语,谈谈槐乡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实质上是让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也是让教师充分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有效的生成铺设道路。词语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的,它们既是文中读音较难把握的词语,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槐花的美、槐花的香、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三方面隐约地透露出文本的主题,点明了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服务。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会随着学生的感悟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 诵读品析——感悟槐乡之美

1.师:首先我们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为两部分,逐个解决。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2)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师: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可以在文章哪一节找答案呢?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反复品味朗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边思考感悟。

设计意图:槐乡的美不仅是整体之美,同样也是细节之美,千千万万个细节之美构成了它的整体美。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存在差异。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从整体出发,使问题的答案更具开放性、主观性、多元化的特点,这样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但问题的开放并不意味着问题的随意,信马由缰,这里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后所生成的感悟做好预设,帮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向着文本意蕴和作者的隐性思想纵深处触及。

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作为学生生成性问题的预设:

文章的第一节是解决问题的文本源,需要反复地品味赏析。

文章第一节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描写了槐花的美,展现了一幅繁花似锦、芳香甜蜜的画卷。其中貌似平常,但却耐人寻味的三个比喻句需要反复斟酌、品味,这三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角度展现了槐花的形态美。汇报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把槐花比作什么?都是写槐花的,可为什么打的比方却不一样呢?启发学生了解作者选择了不同的描写角度,可以全面地写出景物的美好。

此刻,再让学生欣赏和三个比喻相一致的槐花的画面,文字与画面相交融,加上音乐的渲染,槐花的美丽,作者的语言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孩子心头留下一抹浓浓的余香。学生通过朗读诠释心中这份对槐花的喜爱,怎能不动情?配乐背诵这三个比喻句也是水到渠成!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易被孩子们忽略,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思路:

(1)当你漫步在花海中,你听到什么呢?

(2)这两句能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

(3)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启发学生读透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促使个性化的阅读见解的生成和自主性阅读图式的建构。

本节的又一难点,是对最后一句话中的“浸”字的理解,是对“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不同层次香的感悟。三个词语虽在一句话中,作者却含而不露地写出了某一物体的味道,这就给孩子们的学习、解读留有更多的空间,在文字间穿梭徜徉,有理有据、天马行空地谈着自己对三种香气的理解。喜欢哪一种,就多谈些喜爱的原因,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沉醉在自己营造的美妙香气中,此刻,再让孩子回眸自己的心境,“沉醉”、“陶醉”等词语已不鲜见,教师总结为一个“浸”字,完完全全地享受着这香气扑鼻的世界,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三两节的学习围绕着第二个问题展开: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1.自由朗读文章二三节,围绕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2.假如你以记者的身份去槐乡采访参观,你会拍下哪些画面?为什么?小组内交流。

3.介绍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设计意图:此处的学习同样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寻觅能凸显主题的细节。文本的解读,主题的发掘是个逐渐丰富、不断延续的过程,教师绝不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将学生的思维“格式化”。

文章的二三节可以解答出讨论的话题,这已经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而在共识层面之上,仍需要向纵深发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个性的光芒在此闪耀,学生的汇报就会是充满个性的阐释。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去拍画面,实际上是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乐趣的情境,让孩子融情于景,表述的过程也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在语言内化的同时,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也在悄然地丰富着、升华着。

基于以上思考,我作出了以下教学预设:

1.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表演、朗读、采访等不同形式来交流各自对“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个问题的理解。

2.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段制作槐花饭的影像资料,一小罐槐花新蜜供孩子们品尝,让孩子乐在其中,真正感受到槐乡孩子在五月中的无限乐趣。

3.赏析词语:为什么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而不说走到哪里呢?

4.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

总结全文:深情朗读最后一节。

三、 综合实践——展示槐乡之美

师:槐乡五月这么美,我们一定要为它宣传,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槐乡,喜爱槐乡。现在又是五月了,今年,槐乡准备办一次槐花节,你打算在槐乡举办哪些活动,通过哪些方法来吸引八方来客呢?请每个小组设计出自己的活动计划。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要做一个传播美的使者,“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应从中受到启发,继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虚拟的一个槐花节,让孩子们尽情去想象,可以让他们从书上体会的快乐感受具体化,丰富个体的生命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促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感积淀也将变得更加厚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槐花季节词语
找词语
赶路的槐花
我喜欢的季节7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相聚在花开的季节里
美味的槐花饼
槐花落
万水千山总是秋
花的季节
櫆香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