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将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就在距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还有20天的1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公布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亿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贾治邦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
植树造林增强固碳能力
过去两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你是否已经注意到,现在我们听到、看到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各种气候灾害越来越多?去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今年的北方严重干旱;去年造成缅甸13万人死亡或失踪的强热带风暴,今年肆虐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已经使人类疲于应付。与此同时,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等都在表明气候系统已在愈发紊乱,并且将严重阻碍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森林固持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作为其生态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森林是陆地最大的贮碳库,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2.48万亿吨碳有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中。同时,森林还是巨大的吸碳器。据专家测定,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全球森林年均吸收二氧化碳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
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而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减排指标为6%,其中3.9%通过森林固碳来完成,2.1%通过工业减排来完成。欧洲许多国家和加拿大等国也在本国通过发展森林和在发展中国家购买林地造林来实现减排。近年来,由世界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资550万美元已在我国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实施了森林碳汇项目。经国际机构认定,在广西营造的6万亩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60万吨,是间接减排的重要措施。
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双重作用,所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成为我国林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并向世界作出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庄严承诺。从这次森林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国提前两年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植树造林是公民的应尽义务,也是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颁布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法定性、义务性、公益性加以规范。从此,义务植树就成了我国公民一项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每到春季,每位公民都会把义务植树作为一个神圣的使命而踊跃投身其中。
每年春天,中央领导都会率先垂范履行全民植树义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动下,全国各族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形成了响彻神州大地的植树造林之歌。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15.2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38.5亿株。
据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达到了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达到了70.35亿吨,年保肥量达到了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达到了0.32亿吨,年滞尘量达到了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认为,林业已成为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一个战略重点,肩负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森林资源、增加碳汇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价,中国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一直持续增加,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或地区之一。本次清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论断。这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使中国在林业国际谈判中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有效增强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维护森林保持持续发展
中国位于气候变化脆弱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威胁巨大,因此中国始终如一的坚定实施减排战略。在任何一个国家,减排和经济发展似乎都是一对矛盾体,一个是梦想,一个是现实,二者的博弈从未停歇。这指的是总体经济,单从林业来看,减排和发展却是统一到了同一轨道上,成为人们心中的绿色梦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始终将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2日会见出席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林业的内涵日益显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几大重点林业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增长。记者在有“林都”之称的伊春采访时,看到这里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并大力推广林下种植,使过去以单一采伐为生的林业变成多种经营的林业。这是中国小兴安岭林区的一个实例,也同时是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到位,农民致富与森林增加并不矛盾,它们是可以共同演绎一曲和谐乐章的。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
的公益事业。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出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之达到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三赢”局面。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国家对林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继续增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211.3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3.66亿立方米。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净增量多31.21%;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1.89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减少0.25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1.23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0.43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比上次清查上升12.27个百分点。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六是个体林所占比重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广大农民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
尹伟伦认为,本次清查对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进行了初步测算,这在森林资源清查理论和实践上是一大突破。这一成果首次对外发布,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估我国森林资源整体功能价值,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林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生态多功能全面经营的科学发展道路。
森林碳汇林业发展的新动力
降耗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既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举措。
众所周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森林碳汇的计量及稳定性等问题,一直成为气候谈判的一个棘手问题,直到巴厘岛国际气候变化大会,才明确地把森林问题作为一个主题纳入气候谈判。在后京都气候谈判中,促进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造林和更新抚育的森林碳汇,会以其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独特优越性,成为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贾治邦局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两条重要的措施,第一条是工业的减排,叫做直接减排;第二条是森林碳汇,叫做间接减排。正因为这样,我国森林的增长,抵消了亚太地区国家森林的减少,整体上亚太地区的森林还是增长的。所以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APEc会上,提出的建立亚太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网络,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最好的森林气候应对方案,对增强我国的对外话语权和树立我国的形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林业碳汇项目不仅能为我国造林绿化事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而且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促进我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将我国林业建设融入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中。
我国森林固碳潜力巨大。根据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森林的固碳能力将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大大增强。另外,对现有森林资源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也将提高我国森林整体的固碳能力。
森林植被、森林资源的增长,毫无疑问,会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很大的说服力。目前,我国的森林持续增长,特别是人工林已经居世界首位,这将为我国开展森林碳汇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后京都谈判中,我国森林碳汇要争取尽可能大的森林碳汇上限:一是我国现有森林2054.3万公顷,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不到峰值的一半,这将在长时期内是一个巨大的碳汇;二是我国将近4667万公顷的灌木林,是我国独有的森林碳汇;三是造林扩大的森林碳汇,如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新增加的森林碳汇,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源。
近些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始终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受到能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制约,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过早地承诺减排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同意了“巴厘岛路线图”,因此,别无选择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抵消排放”和“换取排放”方案必将成为减排行动的主要措施。在这两种方案中,森林、草原是代价最低的,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就是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一样,符合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从刚刚公布的森林清查结果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依然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非常脆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总体上看,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差距之一。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有差距才会有动力,有差距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他行业是这样,林业也是这样。这也正如贾治邦所说,为确保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宏伟目标的实现,国家林业局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