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009-04-08 10:43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发展

耿国彪

当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描述:唐朝长安,常驻人口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宋都开封,人流如织,商业极其发达,是周围各国的商贸中心。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活的一次革新,那随着近三百年工业文明来临,城市高度不断增加的今天,就可以称之为一次革命。因为,它彻底颠覆了过去城市简单轻松的内涵,转变为一个由水泥钢铁支撑的复杂的庞然大物。在这种变化之中,人类对城市的思索也在不断深入。

如果说,传统的商业贸易城市支撑了农业文明的发展,那么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则支撑着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几万年的农耕文明对地球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农耕文明与生态环境大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以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人为地增加了五倍,使得人类的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与此同时,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应该如何转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采访,以图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低碳之路。

低碳城市我们必然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到2020年,中国社会将从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一个以城市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从21世纪初到2030年,中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估计将达到4亿多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相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遭遇了世界上城市化前期和后期产生的所有问题和弊端: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交通拥堵、环境设施落后和资源浪费等。如果中国城市化不认真总结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那将给未来留下不可估量的隐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科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储量、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占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世界上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没有大量输出移民,而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环境压力全部留给自身来承担。我国的耕地、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极为有限,但却肩负着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城市化使命,任务异常艰巨。这将迫使我国的城市化不能照搬美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而要走内涵挖潜式的道路,如果按照美国模式需要“三个地球”来支撑我国的城市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对记者说,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世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中国城市需要积极实践、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多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均反映了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协调发展、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一贯立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率先向低碳城市转型的城市。在2001年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29届奥运会申办报告中,就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市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做出了各种努力。大力植树造林,使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近50%;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出行压力;进行节能改造,降低燃煤使用;搬迁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等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北京的生活舒适度大大提高。但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以每天千辆汽车的增容速度,北京市的低碳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因为响应“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的倡议步行上班,引起强烈反响。这个活动是响应绿色奥运的号召发起的,北京市79个车友会、33个大学生环保社、民间环保组织都积极响应,他们都放弃乘坐公务用车步行上班,要不就乘坐公交车下班。从那儿之后,杜少中对自己提出要求,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天采取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些绿色方式出行。

杜少中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在环境建设方面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也是公众的环境意识还不够高。如果正是因为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环境改善、环境污染治理,才取得今天这样一个成绩;也正是因为我们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所以在环境问题上,还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切切实实地推动污染治理、环境建设,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推动公众参与。让公众在选择绿色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

河北唐山曹妃旬工业新城是一个按照现代低碳生态型城市标准建设的新型城市,它从设计伊始就遵循宽容、自由、文明的原则,在和谐、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下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性,以及生产生活的合理布局都将使它为以后的低碳生态城市创造典范。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人类文明的低碳生态发展方向。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号召能像低碳生态城那样在全国各地得到如此积极的响应,也没有一项活动能如此广泛、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对传统事物的认知。这意味着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低碳发展城市管理者的“紧箍咒”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对发展低碳经济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我国城市发展转型伴随着工业化,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产物。走低碳生态城之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必须结合城市产业转型与低碳工业模式的建立,与低碳社会的建立相结合,形成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这样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就不会落空。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

告诉记者,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基点,发展新型的工业布局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提供就业机会。依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环境生态容量和资源供应的限制要求,不适合在城区留存的工矿企业在搬迁过程中,要提高工艺和装置能效水平,减少排放总量。在城区的工业要积极发展和拓宽循环经济的路子,变废为宝。工业能源消耗要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工业厂房的设计和使用也要符合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降低能耗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电讯业和服务业等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重视,改变以往在城市规划中忽略第三产业发展布局和配套的局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认为,低碳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指导原则是改变以经济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变革现有的城市规划系统,引入了新的理念和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带有刚性的性质,一旦形成和实施就很难改变。在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低碳型生态城市要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度提高,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式的扩张。采用若干高密度的卫星城市,用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与主城区相接。城区土地要混合利用,以减少城市空间人群和物品移动所造成的运输能耗。发挥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前导作用,有利于成片的土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使交通设计考虑到居民出行的要求,并将新建筑物围绕交通结点密集开发,并结合公园、绿地等形成适宜活动场所。公共交通前导性发展的理念可应用于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城市群的综合发展与连接,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新区等区域;第二个是卫星城与主城区的发展与连接;第三个是城区的成片开发与连接;第四个是社区的发展与外部的连接。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金玉良言,那么,我们那些城市的管理者们能够采纳吗?他们的思维方向又是如何呢?

过去,我们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就是GDP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虽然从数据上可以表现出经济的增速,但却造成了很多地方官员唯GDP是举的政绩观,致使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上马,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评价体系和发展观必须要摒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北京市是记者了解到的最先在生态地区实施改变评价标准的省市。北京市政府规划中指出,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对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发展消耗低、污染少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北京市在对上述几区县的评价标准中摒弃了GDP指标体系,而将生态保护的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这种改变是实现低碳城市的保证。

黑龙江伊春市是一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以伐木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现在,伊春以生态为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低碳城市。这里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碳汇生产基地,仅小兴安岭林业每年碳汇就高达2575万吨。在采访中,记者感到这个森林之城仿佛处于一种负排放的状态中。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浙江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是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城市集聚能力的增强,义乌市统筹规划城乡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避免了垃圾发酵过程中的排放和污染。这也是记者了解到的第一个县级城市,为改善市民生活作出的低碳选择。

在四川内江,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秉承着农耕文明的田园生活方式。但记者从威远县的城镇旁看到很多耐火砖厂都粗放式的生产,燃烧后的煤和废旧产品在路旁随意堆放。这种不顾环境追求利益的生产,让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得不引起忧虑。

记者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金华盛纸业有限公司和金红叶纸业有限公司采访时,没有感受到传统造纸业的刺鼻异味,也没有看到排泄而出的黑黑污水,干净整洁、鸟语花香、潺潺溪流向人们诉说着现代造纸工业的环保理念。

金东纸业总经理吴省芳对记者说,金东纸业在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探索中,环保工程累计投资已达11.5亿元,约占企业投资总额的5%。虽然增加了经营成本,但是引进的整套先进清洁生产工艺,不仅使得公司的各项排废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节约了污染物治理的费用,而且整个过程资源消耗减少,减轻了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压力。除巨额的环保投入外,金东纸业将对企业清洁生产、制程减废、节能降耗等工作进行“绿色承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气候变化与领导力:影响与创新国际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节能减排问题是中国目前遭遇的很大挑战,唯一的解决路径就是转变增长模式。经济增长问题要分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看,短期来看,经济增长需要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来拉动,但是这“三驾马车”不能解决长期的增长问题。长期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其他因素,而这些因素都要靠“科技进步”作为其推动力量。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含量就尤为重要。目前正处于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政府、科学界、企业界等已对“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采取必要措施”达成共识,中国需要可持续的发展,用知识来取代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创建低碳城市,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牢牢把持这一观念,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低碳生活市民每日的警钟

中国曾经有“自行车王国”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曾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蔚为壮观。但今天,我们看到城市的主要街道都让位给形形色色的汽车,供人们骑车行走的自行车道越来越窄了。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既无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也能锻炼身体,应该是城市居民的低碳出行选择。但今天时代的潮流已经转变成汽车观念了,年轻人奋斗的目标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当然,这种观念无可厚非,追求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作为政府要引导人们追求低碳出行方式,并为其提供便利。

杨富强说,在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依据城市规模和自然条件,在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和市郊火车)、快速公交、普通交通的结合应用模式上,突出各自的发展优先次序。快速公交

系统(BRT)是投资省、见效快、舒适性较好的介于地铁和普通公交系统之间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在近似于地铁的运力下,投资仅为其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目前快速公交系统已在北京、杭州、昆明、济南等城市建成运行。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正在进行规划和建设。城市发展和规划中,将小汽车作为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想法和做法一开始就错了。从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环境污染、公众身体健康影响、交通拥堵和石油消费来讲,小汽车出行方式太昂贵,又是问题丛生之源。小汽车出行的优点是便利和舒适,如果其他出行方式在这方面缺少竞争力的话,就很难改变人们既定的行为,放弃小汽车出行。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应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同时,城市应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

记者从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了解到,通过在城市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就可以使得我国在步入机动化的时代避免出现美国式的机动化。而美国式机动化的后果就是,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汽油是欧洲人的五倍、日本人的七倍。如果我国能及时走绿色交通的道路,也就是在人们习惯使用私人轿车之前,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将可以减少至少20%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与国家限制工业减排同等重要,因为家庭生活的低碳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提出了《36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出了节能减排“小窍门”,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不存在技术上的制约,人人都能身体力行。

贵州歌舞团的演员雷艳经常到各地演出,对于低碳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节约地球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雷艳告诉记者,她从一本书中看到平日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出门提前几分钟关空调都是低碳行为。因为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空调房间的温度并不会因为空调关闭而马上升高。出门前3分钟关空调,按每台每年可节电约5度的保守估计,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7.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孙元庆同样是一个践行低碳生活的人,他告诉记者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比如每月手洗一次衣服,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适当调低电视屏幕的亮度等都是低碳行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将电视屏幕设置为中等亮度,既能达到最舒适的视觉效果,还能省电,每台电视机每年的节电量约为5.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3千克。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每台每年可省电1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6千克。

这些数据让人感觉到低碳生活方式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地球的大问题。低碳生活不仅可以保护地球,而且还可以为自己切切实实省下一笔钱。举手之劳,利人利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绿色城市不是梦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2010年世博会将在这里举行。上海世博会打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向世人充分展示出一个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的理解,只不过此时的城市应该是低碳城市。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建设的展示馆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种节能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运用。无论是中国、香港、澳门馆的环保设计,还是荷兰、西班牙等国的节能智慧展示都告诉我们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低碳型城市。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潮期。全国每年有1500万至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每年新建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与此对应,我国每年将消耗约占全球40%的水泥、35%的钢铁。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现在只有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的城市空间结构有较大的可塑性,引入新模式来建设城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认为:“我们建设还要发展,质量还要提高,出路就在于选择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问题,要全面推进建设节能,我们是有办法的,不是走投无路,所以对这个问题不能悲观,更不能因噎废食,总的来讲就是要推进全面节能。就建筑节能来讲,应该是一个系统,就是全天候、全寿命、全方位、全过程,全系统的建筑节能。”

李迅认为,发展绿色建筑是关系到我国节能长期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全国已建立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对比旧的标准,建筑节能50%,甚至60%以上。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型建材的发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更新,将节约更多的能源。建筑节能的主要障碍在于政府监管薄弱和监管缺位,这种局面必须尽快得到扭转和改变。

仇保兴认为,我国地形复杂、国土辽阔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质状况、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来实行不同的生态城模式,科学合理地利建设新的生态家园,不仅可均衡我国城市化和生产力格局,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我国十八亿亩的宝贵耕地资源底线。在南方,可以采取遮阳、立体绿化等办法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通过完善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来降低交通能耗,成为南方的低碳生态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北方严寒地区,实行冬季供热计量改革,可促进居民采用太阳能、地热能来替代传统燃料,以及调动业主改进建筑围护结构的积极性。在我国西部,5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和盐碱地、石漠化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在这些缺水的地方,节水和水的再生利用就成为生态城的基本特征。

此外,我国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园林城市的形态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与西方文化将景观与建筑物截然分离的理念完全不同。我国山水城市的形态强调山水与城市和谐共存,使周边的山水景观成为城市永续的、不断增值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形势强调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把这些千百年来的优秀建筑和街区看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通过精心保护,可以永续地成为城市低碳发展的源泉。

通过横跨几省区的采访,记者感触颇深,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工业化的生产给未来留下了巨大的挑战,但人类还要继续生活,还要谋求更大的发展,这一切就归结到怎样发展上。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一个共识。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城市不是一个梦幻,而是我们必须去实现的现实。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此时我要说: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生态发展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区域发展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共享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