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延国
摘要: 本文针对语文新课改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就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积极提高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形式化
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绝大多数学校开始试用新课改教材。新课改教材首先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对传统教学发起挑战,许多教师纷纷登台献技,用行动讲述着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显示出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鲜活了许多,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讨论参与度高了、学习合作强了,教师们鼓励的话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微笑的教学多了,文本内容拓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许多教师联系语文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一些表演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诸多教学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理念是好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在平时上课和听课中,我们却隐约发现有些教师把新课标的理念严重形式化,甚至危害到了我们的正常教学,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反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时,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二、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由于《新课标》强调了“师生平等对话”,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可以听到“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你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可以了”。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教师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不管学生的回答对与否,一概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对学生的错误体验说“不”,因
为新课标虽然提到注意师生平等对话,注重学生多元体验,但却注明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前提。
三、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互动式教学
为了强调“自主,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了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这样不仅明显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而且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很难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表现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逢问题必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频繁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大多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结果课堂像讨论会一样,虽然气氛极其活跃,但语文味道不浓,这就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化
突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五、过分强调合作,忽视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教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教师有时也会参与其中讨论。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干脆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似乎认为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完整的课了。但其实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让孩子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孩子的许多能力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惰性。
六、电教媒体成主角,形式大于内容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电教手段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当电脑发音代替了教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质疑: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质疑: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当电脑发生故障、停电等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教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教媒体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教师,故不能让形式大于内容。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些年了,其成败得失我们都较以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毕竟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促使我们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相信只要语文教师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我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