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人饮食缘之六十四

2009-04-08 08:45盛仰红
食品与生活 2009年4期

盛仰红

1873、林斤澜称自己为“食美家”,而汪曾祺却被人誉为“美食家”。邓友梅表示不平,说林在50年代烹调不在汪之下,他做的温州“敲鱼”在北京文坛独此一家。还有人称林会烧一手好鱼,一条几斤重的大鱼,就能做出一席鱼宴呢。

1874、汪曾祺游浙江雁荡山,当地有一小酒家的当少女服侍甚勤,他大为高兴,口中常念叨两句话:“住在翠竹边上,梦里常流绿色。”但夜里写下却是“家居绿竹丛中,人在明月光里”,说是要送给她。后来为她酒店取名为“春来饭店”,写字落款,盖上章。

1875、老舍在建国后到1955年反胡风以前,每年必有两次请文联同仁到家聚会:一次是赏菊;一次是生日。每聚会都要喝酒,他家有很多酒,汾酒、竹叶青、伏特加。老舍从来不醉,但曹禺有次大醉,躺到桌下,两手还在空中抓划,原来是在找酒瓶。

1876、陆荣廷当过乞丐和小偷,后做广西提督,有两项绝活:一是枪法准;二是炒牛下水,所炒的牛下水还高于大酒店名厨。每以一省之长招待父老乡亲时,还亲自下厨炒牛下水。因而在他病死棺木运回南宁时,沿途民众设桌迎祭,有人还哭:“老帅呀,你以前回乡,总是要炒牛下水请我们吃,如今是再也吃不到了。”

1877、汪孟邻、陈存仁等在民初上海每周聚餐一次,因为参加者共有十一人,就取名为“吉社聚餐会”(吉即由十一口组成)。

1878、董浩云在美国开设四海饭店,特向张大千借专职厨师娄海云为主厨,饭店生意自是特好,董对娄也极器重。娄也极恭敬,称董为老板。董与郑天物拟合办一所烹饪学校,请娄写教科书时,娄拒绝,说:“我任教师尚不够资格,请问谁有资格写教科书?”后娄告友人:“董老板凡有所嘱,无不从命,惟有教人烹饪,难以从命。”

1879、鲁迅爱吃辣椒。许寿裳问他何时学会吃辣,他说南京读书时,因为夹裤过冬,不得已吃辣椒以御寒气,渐渐成为嗜好,因而害及胃的健康,为毕生之累。

1880、毛泽东招待来华访问的哲学家门德斯,请他吃红烧肉,说:“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

1881、梁实秋在上海生活时,每每经过南京路,就买四毛钱火腿,要店员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为佐酒佳品。

1882、林语堂创建“熏火腿”理论,认为是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最好办法。理由是熏火腿就是将生肉置于室内,以烟熏之,久之必成熏火腿。大学也可将学生关在图书馆里,任他们打瞌睡或抽烟,闲了也必然对书本感兴趣,久之必成为学问渊博之人。林语堂由此被称为“火腿博士”。

1883、台湾美食家唐鲁孙招募厨师,应试者上门第一件事就是做一碗蛋炒饭。厨师手艺如何,一碗蛋炒饭就分晓。

1884、王力不喜欢别人劝菜。1934年订婚日,女方姑妈宴请,给他的饭碗里夹了很多菜肴,他却说“吃饱了”。主人好生奇怪,又再三请用饭。他才说:“那么请另盛一碗白饭吧。”这是因为他一是嫌劝菜夹来夹去不卫生;二是有挑食习惯,如无鳞鱼、青蛙、蜗牛和野生动物是素来不吃的,别人给他夹菜,会倒胃口的。

1885、王力早年留法,不识法语。每天三次到法国餐馆,从菜单名称学起,留心服务员和顾客的说话,使饭馆也成为学法语的课堂。

1886、覃振初次赴日本,在日式料理馆吃饭,其时日语尚未娴熟,想要吃蘑菇,又不知道如何说,乃以纸笔绘有蘑菇图,叫侍者取来;侍者会意,径入内室,顿时拿了一把雨伞出来。

1887、黄炎培常年食素,不食荤腥,妻子善烹调术,怕他营养不足,暗以猪油熬之和以鸡汁于青菜豆腐之中,但黄却不知,常与人说,素食别有风味,其味胜于鱼肉荤腥。可是当他人以真正的素食招待,黄却不能下咽。

1888、郁达夫于杭州风雨茅庐,凡登门友朋无不诚意招宴。刘大杰亦常往,每次进餐,菜肴中必有清炖甲鱼。刘问郁:“你倒喜欢吃甲鱼,老是吃不厌。”郁指着妻子说:“都是她要我吃的呀!”其妻当即与他翻了个白眼。刘明白了,不禁暗自低吟:“赵姐丰容工泥夜,徐娘风味胜鸡年。”

1889、于月仙2005年受赵本山邀请饰演《乡村爱情》女主角谢大脚,为了贴近角色,每餐都强迫自己吃两大碗米饭,睡前还加餐,吃巧克力,体重由此增加了16斤。《乡村爱情》拍到一半时,因剧情变化,又要快速减肥,她每天只能吃蔬菜和水果。毫无规律的增肥减肥,竟把生物钟搅乱了,但拍摄却取得空前的成功。

1890、鲁迅从陕西讲学归来,因为潼关的酱莴笋很有名气,味道不错,就买了许多送给朋友。

1891、林徽因每星期六下午都有朋友来她处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冰心由此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小说发表时,林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京,把带来的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陈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1892、毛泽东访苏期间,某日宴请在苏联疗养的任弼时,他特别吩咐厨师做两个不放盐的菜,还准备了一盘湖南家乡风味的辣酱烧黄鱼,可当听说医生不允许任吃刺激性食物时,便又把那盘鱼端得很高,并对他说:“对不起,不是我不让你吃,而是医生的话我不敢不听啊!”任也只得会意地笑了。

1893、马定祥1945年夏从天津收购到一枚大清光绪丙午库平一两金币,拟从青岛乘船返沪。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在饼铺定了一只很大的大饼,在制作时把金币嵌进去,烙好后,特地在大饼边上咬几口,这样才顺利带回上海。

1894、霍元甲为在上海创立精武会,节衣缩食,一日三餐都以水泡饭和干咸菜条果腹,又要各方奔走,终因积劳成疾,死于肺病。

1895、叶剑英1940年在重庆与南方局速记员吴博结婚,做了他拿手的广东狗肉招待工作人员。

1896、李小妹在八九岁时因被父亲李先念误打一巴掌,此后李先念每到女儿过生日,只要在家,就会把自己的两个煎鸡蛋给她吃,说是为那次“错打”赔礼道歉。这个煎鸡蛋,一直吃到李先念逝世。

1897、周恩来某次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设宴,有外宾问及何以称“全聚德”,周当即解说:“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

1898、巴金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参加开明书店同仁会宴,将所带来的一瓶茅台酒与同桌分享,瓶一打开,果然满院芳香。

1899、张中行爱喝酒,且节俭,尤好“二锅头”,有人送了一瓶“人头马”,张因不知此酒价值,随手置于墙角;某日从报上得悉此酒一瓶竟要1800元,大惊,端详久之,才说:“喝一两就等于喝去180元呢!”

1900、王伯祥与周予同参加夏尊遗体于上海法藏寺火化,在寺里进斋,有胡萝卜、嫩扁尖及南瓜瓤等,煮酥烹制,不但形态绝类蟹粉,用姜醋调味,舌尖所感亦极似啖蟹。王食后大有滋味,友朋告之:此为法藏寺所独有。于是记于当天日记,以不能忘。

1901、谢晋的小儿子弱智,为了给他补充营养,谢晋还学会磨豆浆,一有空就教儿子,老子加黄豆,儿子推石磨,头靠头,手把手。

1902、赵瑞云(潘光旦夫人)每将糖果分配给四个女儿时,采取长幼有序的游戏守则,平均分四份,大姐先挑。比如分花红(沙果),大姐挑红的,不怕小;小四挑大的,不怕酸。小四先吃完,再去找大姐要,大姐总是给她一些。所以每次都是皆大欢喜。

1903、金庸爱喝竹叶青酒,曾有诗赞之:“好酒当歌竹叶青,河汾玉翠酿晶莹,一壶好酒走天下,何处江山不醉情。”

1904、谢晋某次赴国外拍戏,机场见他的皮箱特别沉,顿生疑问。谢晋只得乖乖开箱,人们一看,里面装的全是茅台、汾酒、五粮液,全场哄堂大笑。

1905、潘光旦赴川东南调查,清晨乘卡车外出,买了十斤上下的红皮川橘解渴,能消度一天。

1906、江丙坤2008年11月3日晚在台北101大楼宴请访台的陈云林,菜单设有六道主菜,分别取名“四海一家齐欢庆”、“海阔天空展新局”、“福临大地报佳音”、“龙跃青云呈吉祥”、“协和齐力转乾坤”、“一团和气万事兴”;一道甜点取名为“花开果硕喜民生”。

1907、邓小平能做一手好菜。1972年他在南昌时,亲自下厨生火炒菜,制作拿手的米粉肉和醪糟鸡蛋,还炒了放辣椒的回锅肉,款待前来探望他的李井泉子女,还说:“四川人要吃回锅肉才算打牙祭。”

1908、乔冠华与章含之1973年在史家胡同婚宴,他俩端起一瓶茅台,先给外交部几位副部长斟酒,谁知拿错了瓶子,把小保姆灌水插花用的茅台酒瓶拿来了。众人因他用白水充数,要罚酒。乔说“该罚”,有人说:“白水充酒有失礼数,要罚酒。”乔也说:“该罚。”这样新郎趁机把那瓶真茅台一人全饮了,一醉方休。

1909、江泽民1999年访英,在大使馆招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上的第一道菜是由北京钓鱼台厨师制作的浇汁鲍鱼,每只鲍鱼都要仔细切成五连的薄片。女王大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