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既知天命,则首先就要安身,只有身心安顿,方知天命所达。“安身立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是我们先祖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安定生活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最基本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则就谈不上什么立命。孔子说的“立命”包括了身心的安顿,更重要的是,还指出了不仅要做到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满足,而且还要有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一点被佛教所发挥,有一位长沙和尚居无定所,徇缘接物,随请说法。一位僧人向他请教:“学人不据时地如何?”长沙反问:“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僧人“不据时地”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身心所归,因此长沙和尚才要反问他,那你向何处去安身立命呢?由此可见,要在整个社会生存下来,“安身立命”这个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也是每个人来到人世间之后必定要走的一遭。
由“安身立命”又引出了“安心立命”的话题。本来,“安身立命”里已经涵括了“身心安顿”之心灵提升的命题,似无必要再单独加以提出讲说。但是与“安身立命”相比较,“安心立命”同样也对人们的生活显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佛教高僧太虚法师,是一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导师,他曾经说过:“皆现象世界之行事,而非实体世界之修养也。现象世界,吾人躯魄之所依托也;实体世界,吾人心灵之所安立也。有躯魄必有心灵,有现象世界之行事,亦必有实体世界之修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象世界为我们们解决了吃穿住行诸如此类的物质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实体世界,亦即人生世界的精神问题,所以才有我们的身体依托于现象世界,我们的心灵则有赖于实体世界这一说法。太虚在这里指出了心灵安顿对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还揭示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的一体不二的关系,“安身立命”固然重要,而“安心立命”也不可或缺。
古人云“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充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温饱小康生活进入每个家庭,“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在整个社会基本实现。但是就在这个环境下,我们的“安心立命”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人们碰到了太多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整个社会患有心理疾病的大有人在。因此,如何解决“安心立命”的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思想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思想入手,培升境界,提高素质是重要途径,养性即是“安心”,修身即是“立命”,当代社会的宗教界人士岂可不深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