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学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而所有这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取舍与确定。文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文学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校园文化的性质和走向,正确高尚、与时俱进的文学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要求之一。从文学教育的道德渗透情结,到文学教育的创新人格培养;从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到文学教育的娱乐传播,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文学教育观念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问题,希望通过该问题的研讨,能对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所补益。
首先,标举文学教育的德性教化观念,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高位格道德凝结。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人格长成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等。文学艺术对人格的养成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文学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是塑造校园文化道德凝结的工程。文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其中所凸现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安贫乐道的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仁爱等人文精神是最突出的思想传统。这些蕴藏着人文精神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激励和引导了无数士人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历久不衰的精神财富。总之,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对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而且还以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净化读者的心灵, 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而同时,这些由文学艺术延续下来的“德”润天下、“文”化天下的精神内质也符合了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符合了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高位格道德凝结的营养剂。
其次,倡扬文学教育的创新思维观念,可以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兼容并包气度。充分的文学教育在良性循环过程中,不仅对文化传承、文化创造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和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也都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意义。文学教育,应是以作品为主、兼顾作家、史论并举、赏析结合,怡情养性、培植素养、化育闳才的主流的泛文学教育。举凡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四书五经、野史杂钞,都属文学之列;同时,要融汇现代文学, 吸纳外域文学;广览博采, 含英咀华,才能使文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才能让莘莘学子的学习受益良多,才能使大学文学教育永远充盈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应该使文学教育特别是文学课成为创新思维的生成阵地,并进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兼容并包气度的生成提供实践的园地。比如,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主题诠释中,应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教师在讲授文学史的时候,就应该在使学生整体把握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引导他们着重关注文学的创新活动,用前人的事迹感染教育他们,让他们领会创新精神及其意义,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文学史上有一批苦吟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有时吐向床,枕席不解听”的盂郊,“两句三年得”的贾岛,还有奇崛突起的鬼才李贺等,他们呕心沥血,执著炼字,就为不蹈袭前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郊寒岛瘦,杜甫的“毫发无遗憾”,李贺的奇崛幽峭,这都是他们致力于创新的结果。总之,文学教育激情四射的互动魅力、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广博多元的信息容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孕育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能生成那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校格。基于此,倡扬并实实在在的践行文学教育的创新思维观念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第三,升华文学教育的审美品格观念,可以涵育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美学风采。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养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狭义美育专指包括“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的“艺术教育”。而广义美育是将形式美育升华为实质美育,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就此而言,升华文学教育的审美品格观念,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追求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作品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审美创造物,又是人类某种共通性的审美反映。而作为美的历程,它有艺术的灵动和人性的飞扬。所以我们的文学教育观念决不可为了所谓严谨而失去了艺术的美质,审美是文学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让文学课堂充溢着青春、自由和审美的气息,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神圣天职,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特别要指出的是,审美教育在人才的培养和美好校园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师生健全的审美品格的培育是确立校园文化并促其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已成为校园文化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在国家社会文化发展方针与总体教育规划的指导下,文学教育应具备培养具有高度理性审美能力的人才的直接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所有个体对美的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文学教育能够间接提高师生整体的文化水准,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体的精神层面与人格完善。一言以蔽之,文学教育可以促使所培养的人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综合文化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的提升,并使其伦理的、精神的、社会的因素进入原始、感官、个别状态的审美意识之中,进而通过对原始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整的人格,最终涵育出某种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美学风采。
最后,保有文学教育的娱乐休闲观念,可以培育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情趣功能。李瑞环曾对文艺界指出:“文艺有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娱乐作用,这些功能都重要。就文艺而言,要特别注意娱乐功能,因为教育、认识、审美一般都在娱乐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同理,这一观念也适用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活动特别是文学欣赏活动有理性因素,但它们直接的表现形态却是受情感牵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素,并由娱乐性和趣味性引起更多的联想、类比、思考、辨识,进而触动欣赏者的理性神经,所谓“千思百解,余音无穷”、“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滋润读者的心灵。时至21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重视文学教育的娱乐休闲功能。道理很简单,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压抑人,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可以淹没人,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简直窒息人,故而21世纪更加需要以人为本,关注人,重视人,让人们在这个功利之弦绷得很紧的社会里可以放松愉悦一下。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作为润滑剂和轻松剂,我们是会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的。文学文本因其娱乐性、休闲性,为人所喜闻乐见,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手不释卷”、“提笔挥毫”或是让文字从轻轻跳动的键盘下汩汩而出,依然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的寻常风景。有了这道风景,使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获得了某种精神愉悦和感性安顿,为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腾出了一片梦想的空地和绿荫,给予他们快乐,给予他们自由,给予他们的未来以不确定性和多样的可能性,而这何尝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情趣功能的体现。
每个高校的校园文化既承载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又体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校园主体作为人的发展。正由于此,以人为主体的文学,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的文学教育,理应成为大学校远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维。探索总结出一些符合高校文化建设的文学教育观念,并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给予具体实施,可以使大学真正成为师生的“教学乐园”、“学习乐园”、“精神家园”和“书香校园”。
李奇志,武汉工业学院人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