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材搭建写作之梯

2009-04-08 08:45崔宏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论据语句教材

林 静 崔宏伟

教材是教师“教”的例子,也是学生“学”的范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借得”文本中一些资源,寻找最佳立意角度,拓展写作思路,仿学优美语句,学生是可以写出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来的。

一、借教材语句扮靓作文语言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朱自清先生也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应力求有文采。有文采的语言,要么语句严谨,思辨性强;要么含蓄隽永,味笃情浓;要么娓娓而谈,朴实情真。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中很多,例如,《荷花淀》中有用词生动的句子——“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有运用比喻、拟人的语句——“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我的空中楼阁》中有化用诗词的句子——“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化用了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运用对偶修辞的句子——“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等。所以,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运用修辞优美、化用诗词巧妙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借教材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论据就必须丰富。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劝退秦师的事例可用做“说话要讲究艺术”的论据;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不计以往不被郑君重用之前嫌,可作为“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的论据,也可作为“爱国”的代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劝说赵太后的事例,可用做“说话是一门艺术”的论据;赵太后英明地采纳触龙进谏的事例,可用做“理智战胜情感”的论据。《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地坛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可称为“身残志坚”的代表,也可以作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的论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只要能认真分析并总结,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借教材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材料作文的立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作文的优劣。作文讲究创新,常常要求做到“言他人之未言,发他人之未发”。课文中作者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路,可为学生的写作开启思维,启发他们去创新,即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就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乌鸦的故事,本意是揭露伪装者终将现出原形,但文中钱先生却用其讽刺了现实中人的伪善。其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启示:从乌鸦的角度说,乌鸦能用技巧掩饰自己的缺点,确实可以算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但它的创新却用错了地方;从宙斯选美的角度说,他的选美标准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他只注重外在的美,而忽视了内在美;从众鸟的角度理解,则可以发掘出人性嫉妒的弱点。只要时常借课文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写材料作文时,写出新颖独特的美文。

四、借教材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写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需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这里的“序”就是结构。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才能一挥而就。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构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例如,《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结构,《劝学》总分的结构,《祝福》倒叙的手法等,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

当然,写作时对教材文本的运用,不是对教材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大话”式的演绎,它是对教材合理的拓展与延伸,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确实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巧借课文搭建写作之梯,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林静,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语文教育学硕士;崔宏伟,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古代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论据语句教材
教材精读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论据选择“四要”